国家素质教育网
查看详情 网上报名
  当前位置:首页 → 站内文章 → 优秀论文论坛
站内文章搜索
信息搜索:
按文章:
标题 内容
 
今日导读
·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健全义务...
· 2024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
·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教育部部...
· 教育部党组举行党纪学习教育读...
· 教育部部署建立健全义务教育控...
· 习近平会见美国国务卿布林肯
·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23年全...
· 怀进鹏出席第十四届教师专业国...
· 怀进鹏访问新加坡
· 教育部关于举办全国第八届中小...
热门文章
小学语文四年级《猫》
《古诗词三首——渔歌
国务院关于表彰全国“
[论文] 浅谈地方课程、校本课
[论文] 班级管理中实施素质教
“注册企业风险管理师
《月光启蒙》教案
什么是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特点
《去哪儿买东西》教学
 

 

文章标题:解读教育——兼论主动性教育

 [ 2008-3-21 浏览:3269 来源:国家素质教育网 ]

 文字 〖 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解读教育——兼论主动性教育
[作者简介]郑翠兰,山东省济宁学院附小(山东济宁272000);张格田,汶上县政协副(山东汶上272501)。
[摘 要] 实现教育目的要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体性的实现要求主体要经过知情意行的途径,即达到主客体融合。主体性的实现由主体的主动状态决定,教师处在主动地位使主体性得以实现。主动性教育是在学生充分活动的基础上,用操练的办法,使学生在心理上达到主动,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演讲具有语言功能,同时具有掌控能力,使学生在主动状态完成对知识的探究任务。主动意识的巨大动力作用和主动人格的意志品质会对主动能力的实现产生很大影响,从而能实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效果,使教育目的得以实现。
[关键词] 主体性;主动性;主动人格;主动意识;主动能力
 
    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和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培养人的素质,必须培养主动意识和主动能力,发展人的主动人格。为此,我提出主动性教育的理论。
一  主动性教育理论的提出
    “教育”一词真正地进入教育文献,为人们所广泛地使用是18世纪以后的事。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可以把“教育”分为不同的层次:广义的,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主要指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和发展过程,如特朗里(D﹒Rowntree)编著的《英汉双解英语词典》中,把“教育”定义为:“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这里所学的应是值得学习者为之花费精力与时间,学习方式则一般应使学习者能通过所学的知识表现自己的个性,并将所学的知识灵活地应用到学习时自己从未考虑过的境遇和问题中去。”①教育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与人类社会相始终的。原始社会中,教育过程是与生活过程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学校教育的定义增加了“有组织有计划”,突出“教育”的制度层面,制度化的教育是教育发展的一个高级阶段,学校学习是快速高效的学习。从“教育”的定义可以看出,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习知识,通过学习到的知识发展能力。教育的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导”与学生的学习和活动的过程。就学生而言,学习过程分为知识学习过程和创造性学习过程,学校教育由于与生产劳动的脱离,使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学生的学习变成了单一的知识学习过程,只有增加创造性学习过程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当然,原始社会的教育虽然与生活过程交织在一起,但它同原始共产主义社会一样,毕竟属于教育的低级阶段。我们现在探讨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从教育的定义看出,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的创造性,就是培养人的素质,“培养人的创造性是整个教育的追求。”②15  因此,教育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提法是犯了概念重复的错误。人们之所以提“素质”,是因为我们没有实现教育的目的,教育目的的实现,“素质”的目的也就达到。那么,如何实现教育目的呢?
教育从它的诞生之日,特别是学校教育的诞生之日起,直到今天,人们对教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教育目的、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是为教学过程服务的,教育是通过教学过程来实现教育目标的,但时至今日,这个目标并未实现。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使学生完成认识到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是完成知识学习过程和创造性学习过程。
    “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必由之路”,③46人的素质形成必须经过一个内化的过程,即教育的内容、要求、影响,经过学生主动的吸收、转化、积淀,逐步内化为稳定的素质。”④83也就是说要达到主客体融合,学生对所学的科目有越来越多的喜爱时,注入了自己更多的情感,他逐渐将那种融入了自己更多感知和体悟的知识视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内化了,真正成为素质了。⑤2-3中国古代对此早就有过论述,“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行乎动静。”美国课程理论家泰勒认为实现教育目标的学习经验,不仅是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教师所从事的活动,更不仅是知识,而是包括了学习者与学习对象及环境、条件的相互作用,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发生的,学习的最终结果取决于学生做了什么。⑥247由此可知,实现教育目标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是要达到主客体融合。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就是要经过知、情、意、行的过程,感知过程分为注意、感知、记忆、思维、想象、创造几个阶段,那么,教学过程就要使学生经过注意、感知、记忆、思维、想象、创造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和行为过程。从学生的角度来讲,注意、感知、记忆阶段是知识学习阶段,实施过程采用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模式,也就是中国所说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它仍很重要,而且需要完善,知识学习是创造性学习的基础。思维、想象、创造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和行为过程是学生的创造性学习阶段,实施过程采用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的模式,它是传统教学模式中所缺少的,创造性学习是知识学习的结果,是教育的核心。就整体教学模式看,它就是折中于二者之间的教学模式,如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结构化教材和发现学习模式。在学生的知识学习阶段,教师的任务是“教”,学生的任务是学习知识;在学生的创造性学习阶段,教师的作用是“导”,学生的任务是通过活动发展能力。由此可得,实现主客体融合,就是使学生完成知情意行过程,采用折中于二者之间的教学模式。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教育都处在知识学习阶段,包括无数理论研究也只是针对知识学习的,对于创造性学习的研究只是探讨到了以上教学模式。无论知识学习完成得多么好,从绝对意义上讲,创造性活动都尚未开始。假如把教育过程比作建造房屋,知识只相当于“建筑材料”,创造性学习相当于建造房屋的过程。知识学习虽必不可少,但是更重要的是创造性学习。可以说,千百年来人类都没有走进教育的正题。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够实现教育目标,但怎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呢?
    学生主体性发挥的核心是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⑥306教学过程按知识学习和创造性学习分为两组活动:知识学习阶段的活动叫作教学活动,创造性学习阶段叫作实践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存在两个主体: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在实践活动中存在一个主体,即学生主体。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完成教学任务就要发挥教师的主体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传统教育下教学就体现了教师的主体性,这里要强调的是不要因为提倡学生主动性学习让学生在知识学习阶段处在主动地位,而是要让教师处在绝对的主动地位。在这里我们主要讲实践活动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因为实践活动是教育目标的重中之重,所谓能力,所谓发展,都是实践活动中实现的。在实践活动中,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就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是说达到主客体融合。问题是:怎样实现主客体融合?或:主体如何完成知情意行的过程?如果这个问题不能解决,主体性则无法实现。要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关键是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什么地位。③47处在什么地位就会有什么状态,假设主体是个常量,那么主体性的实现就由主体的状态决定:如果主体处在被动状态,就会缺乏自发意识,行为被动,就不会完成知情意行的过程,就不会实现主客体融合;如果主体处在主动状态,个体具有自发的内在动力,强烈的达成结果的意愿,就注入了自己的情感,付诸行动,完成认知过程,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只有主体处在主动状态时,学生的主体性才可能实现,教师主体性的实现也是因为教师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处于主动状态。在学生的创造性学习阶段,教师该负责整个教育活动情境、内容、方式、条件等的安排,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即主导作用。周德藩先生说:“这一心理过程(内化过程)的不可替代性,必须要求学生主动地学习。”④83泰勒认为教育是主动的过程,是学生积极投入的过程。⑥245因此,我提出了主动性教育。主动性教育能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主体性的实现标志着教育目的顺利实现。教学过程就是发挥教师的主体性使学生完成知识学习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发展能力的过程。从学生的认识过程来看,他们在注意、感知、记忆阶段处在被动地位,在思维、想象、创造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和行为过程阶段处在主动地位。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就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而言,所有教学方法都是外因,只有他们的主动性才是内因,如果不能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教育目标永远不可能实现。
二  主动性教育的内涵
    主动性是个体自发的达成结果的意愿,个体具有自发的内在动力,强烈的达成结果的意愿。主动性教育就是指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需要,通过有目的、有计划、规范各种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产生内在动力,使学生完成认识过程,把他们培养成主动性的人的教育。
    要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我们看一下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主被动的形成。
    在教学活动中,或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存在两个主体,他们都处在认识活动中,这里的主体都是在哲学意义下而不是在事物结构意义下使用的,“主体指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⑦即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客体在“哲学上指主体以外的客观事物,是主体认识和实践的对象”,⑧ 这里的客体分别指所教知识和所学知识,认为学生是教师的客体的说法是不对的, 教师和所教知识构成教师主客体,学生和所学知识构成学生主客体。“当主体是指事物的主要部分或成分时,主体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多个;在具体认识活动中,主体只有一个。”⑤1由此可见,认为在教学活动中存在“双主体”的说法是不准确的。我们要想知道在学生实践活动中如何实现主动发展的,就必须先弄清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如何实现主体性的,即教师如何与知识融合的,这对于我们的教学工作意义重大,而且教师和学生处在同一教学过程当中,便于我们找到学生主体性实现的办法。要想弄清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实现主体性的,就只能看教师怎样处理知识的,他们是用讲课的形式!(不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那么,讲课过程采用的是用的什么办法?演讲或应该是演讲!那么,演讲有什么特点?一个特点是演讲要具有较高质量的演讲内容,它要求理论性高,逻辑性强,适合学生特点,修辞手段运用恰当,它就是我们教案的内容,或许我们还达不到这样的要求,但是要努力达到这样的要求。除此之外还有什么?这个东西一定是制约教育发展的根本所在!这个东西就是控制力,教师在演讲时对演讲的对象产生一种控制力,一直以来我们只追求讲的内容,从未有人意识到这种“力”的存在,它像“万有引力”一样确实存在。事实上,人的交流都是通过这种力来实现的,对一个人讲话时用的控制力较小,人数越多用的力越大,到了人无法控制的程度就要用扩音器,这充分证明了它的存在以及重要性,力的大小是用声音高低来衡量的。控制者的声音是被控制者的直接感受,控制者的肢体语言是被控制者的辅助感受,控制者的控制力是控制过程的根本动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讲授的内容和控制能力都掌握到极好的程度才是教师主体性发挥的最佳状态。这是大家一定要搞清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搞清了,教师才能真正上好课;这个问题搞清了,学生才能真正发展。讲的内容是我们多年来一直探讨的问题,我们在这里不作探讨,我们要探讨的是演讲的控制力问题,它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之所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客体和学生主客体像战场上的作战双方,教师就是运用演讲的办法完成“教”的任务的。讲课时,演讲会产生一种控制力,当然它也是教学过程中所必须的,每增加一名学生,教师的控制力就增加一份儿,学生的受控制力也增加一份儿,在这种力的作用下,教师成为主动者,学生成为被动者。从学生的角度讲,这种教育或许像保罗·弗莱雷所说的叫做“被压迫的教育”。而这种被动状态是学生知识学习过程中所必须的,因为此时的学生正处在“致知”、“格物”的阶段,即通晓万事万物的原理的阶段,虽在认识上仍处主动,而不是发展阶段,“学须静”,被动地位正是此时所需要的。教师主体性的实现,即教师与所教知识的融合,是在教师控制学生的过程中在心理上达到主动状态,在主动状态下完成知情意行过程的。教师和学生相互依存:没有学生的被动地位,就没有教师的主动地位;没有教师的主动,学生就不会达到“静”的状态。教师和学生双方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教师的主动性是教师控制学生的基础上产生的,学生又从教师发挥主动性的结果中受益。教师的主体性发挥越好,学生的学习效率越高。从此可以看出,学生的这种被动地位是必须的,但是在实践活动中,他们必须走向主动,因为只有主动才能发展,如果一直处在被动状态,就会走向创造的反面。那么,我们要让学生从被动走向主动,就要首先弄清教师是怎样实现主动的,教师是用演讲的办法,通过控制学生达到主动的,个体具有自发的内在动力,强烈的达成结果的意愿,就注入了自己的情感,付诸行动,完成认知过程 。教师与知识的融合,“融合”或“情感、意志、行为过程”就是培养素质的元素,其根本因素是主体的主动性。知识是养料,情感是使这种养料成为学生素质的胃液和胆汁,行为过程就是消化过程,主动性就是胃动力。教师的主动性来源于对学生的控制力,这种控制力就是“素质”实现的根本动力。如果学生有了这种控制力,就有了主动性,“素质”的目标就会实现。学生主体性的实现标志着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因此,主动性教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办法。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如果能做到像教师那样,他们的主动性就会实现。保罗·弗莱雷提出,在解放教育的实践中,教师和学生通过对话,“让他们同时互为师生,”⑨ “他们合作起来共同成长。”“让他们同时互为师生”这句话,至少提供给我们一个思路:学生也可以控制教师达到主动!他认为教师控制学生,教师处于主动;学生控制教师,学生也一定处于主动!但是主动的形成不在于控制的对象是什么人,而在于所控制的人数,所控制的人越多,主动性越强。应该是:学生在控制别人的基础上完成对知识的探索任务。如果教师控制学生的能力差,学生受到的控制也较轻,可教师的主体性的实施效果就不好,这也不是我们所希望的,创造需要极致的教育,任何环节的欠缺都会影响整体效果。事实上,就目前来讲,控制能力强的教师是少数,他们大多数没有这个意识,因为从理论上讲,绝对的控制能力强的班级不会有班级纪律差的现象,但这是一种理想的境界。首先教师应具有掌控能力,教师有了掌控能力,一方面是教师可在呈现知识的过程中圆满完成其主体性,另一方面在学生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控制别人,还要调控学生的状态。总之,教师主体性的实现具备三个条件:控制的对象、控制能力和演讲能力。那么,在实践活动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他们就要具备这三个条件。在实践活动中,教师的作用是主导,从上面看出,那么,学生所控制的是其他学生,也可以是教师。找到控制对象就要要训练学生如何控制别人,其实现的办法是操练,具备了操练能力说明他们有了控制能力,在心理上走向了主动,具备了很强的心理素质,另外,它还是演讲的动力因素和基本要求,离开了控制力就不叫演讲。学生具备了控制能力后,就要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保罗·弗莱雷上面所说的“教师和学生通过对话”是说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采用对话的方式来完成对知识的探究任务,这个思路同样很好,可对话不能完成此教学任务,因为它没有内在动力,再者,对话者不是“教师和学生”,而是“学生与其他学生,也可与教师”。应该说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与其他学生也可与教师通过演讲、争论、争议、辩论,让他们合作起来共同成长。总之,学生所控制的是小组同学或班级同学,也可包括教师,操练时能控制他们,演讲时在控制他们的基础上完成对知识的探究,这样,学生所做的才能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做的一样。实现主动性的办法是操练和演讲,我把这种培养主动性和运用主动性的过程叫主动性教育。
具体过程是:通过充分的活动使学生从被动状态解放出来,通过操练和演讲使他们在心理上达到主动。操练时人的生理和心理都调节到了健康而积极开放的最佳状态,达到了主动的终极之效果。以这种终极之效果为基础的演讲在主动意识的培养中通过理想教育激起爱国主义情感,并使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产生巨大的动力,这种动力会使学生在主动能力的实现过程中付诸行动。这种终极之效果还会产生终极的创造性意志品质,对主动能力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在主动人格和主动意识的影响下,主动能力通过演讲完成认识过程,这些终极的情感投入会产生终极之效果,“把所有人类意识的一切创造潜能都解放出来。”⑩204
三  主动性教育的运用过程
    主动性教育培养人的主动素质,主动素质分为主动意识、主动能力和主动人格。因为主动人格是素质教育实施的基础,所以先讲主动性教育对主动人格的培养。
(一)主动性教育对主动人格培养 
    主动人格是指通过主动性教育培养起来的人格,即创造人格,指行为精神或行为个性倾向,是行为的动力和方向性保证。它是实现行为所表现出来的与一般人相异的那些心理特征。
    主动人格培养须经历传统学科教育、活动教育和主动性教育三个阶段,从心理上讲,学生在这三个阶段分别处在被动状态、分离状态和主动状态。每一个阶段都是通过行为实现的,凡行为都要经历知情意行的心理过程,因此,主动人格的培养也经过了知情意行的教育途径。
传统学科教育阶段(被动状态):传统学科教育下的学生多在教师的单一控制之下,甚至高压控制之下,加上学习上的压力,在心理上就容易形成受支配的倾向:内向、胆小、自卑、自闭,个体在行为上表现为被动,不会有创造性或极少有创造。
    活动教育阶段(分离状态):活动教育分为学科艺体教育和特长教育。学科艺体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的一个方面,它们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从心理素质的培养的角度来讲,它们的作用还是较小的,因为教师所传授的是较基本的知识、技能,学生活动的空间与其它学科差异不大。特长教育包括艺术类、体育类、美术类、科技类专长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和班级活动。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特长教育就是培养素质,其实是不对的。特长教育具有两面性,它既具有学科艺体教育的特征,又有素质的特征。它是学科艺体教育的延伸,还可以发现和培养精尖人才,使那些在某一方面有天赋的孩子不被埋没,符合教育的个性差异学生观。另一方面,它为心理教育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心理素质得到真正开始培养,他们从受压抑的群体中开始活跃,并慢慢从群体中分离。特长教育对于某一方面的精尖人才的培养和在心理素质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因此,我们应该大力提倡特长教育。目前,人们所提倡的素质理论发展到了这里,但要达到理想的效果,必须是有质和量的保证,事实上,我们再活动教育方面所做的还很少,从效果上讲,我们处在学科教育和活动教育之间。应该让每人参与不同的活动,可把教室变成活动室,人都有“从众”心理,只少数人活动很难完成任务。但是,即使完成了活动教育阶段的任务,从心理上来讲,也只是达到分离阶段,在行为上表现为生动活泼,可创造性依然“徘徊”。
    《学会生存》一书提出“教育即解放”,要求“把所有人类意识的一切创造潜能都解放出来。”⑩191,204我认为此处的“解放”就是在心理上达到我们所说的这个阶段,即学生在行为上表现为生动活泼,但要“把所有人类意识的一切创造潜能都解放出来,”必须是“教育即进攻”。要使人的创造性得到发展,必须经过主动教育的过程,使学生在心理上达到主动,主动才能发展。
    主动性教育阶段(主动状态):实现主动性教育的办法是操练和演讲。
操练是指一个人指挥一定数量的人组成的队伍进行队形变换的行为。操练能力需要一个缓慢的心理过程,它经过了知情意行的心理过程,学生经过听老师讲解、示范,受老师的语言鼓励、受到感染,然后去做,是学生对这一要求的内化过程。可采取集体操练、分组操练、学生指挥小组操练、学生指挥全班操练,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其中,学生指挥全班操练在效果上达到了顶点。学生能控制团队,控制的人越多,控制力越强,主动性也越强。在掌控过程中激起的这种控制力是一种动力,这种动力使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实现,也成为人得以发展的动力因素,是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核心因素,它标志着学生在心理上从被动走向主动。
    演讲是以操练过程中所具有的掌控力为基础,带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方式,演讲由演讲内容和控制力构成,它还可以是争议、争论、辩论等形式,。操练是内在动力,演讲是外在表现。演讲应用于人格培养与主动意识和主动能力培养两大方面:在人格培养方面,演讲水平代表一个人的心理素质、交际能力、组织能力,演讲是人一生中最重要、最使用的能力体现形式,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变成了语言的竞争;主动意识和主动能力培养方面,学生是在掌控别人的基础上达到主动状态,运用演讲等办法通过探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人的认识过程要用语言表达出来,智慧产生于大脑,必须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表达的过程就是探索的过程。人格培养过程中的演讲是对演讲的培养,主动意识和主动能力的实践活动中的演讲是对演讲的运用。
演讲和操练都是学生的心理由被动变为主动的过程。操练是内部动力,演讲是外在表现,二者都具有动力因素,都贯穿教育过程的始终,使素质形成得以实现。演讲和操练可谓互相渗透、互相依存:没有一定的掌控能力,个体谈不上演讲;没有演讲的能力,个体无法掌控。操练和演讲能面向全体,每个学生都参与。它们都属于行为,都要经过知、情、意、行阶段,能够实现对知识、要求、影响的内化吸收,能发展学生的能力,能实现教育目标。
    通过以上三个阶段的培养,主动人格的培养任务完成,学生在心理上和表现形式上由被动走向主动。学生能控制团队,说明他们已具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学生能控制团队,说明他们已具有很强的心理素质;学生能控制团队,说明他们已具有很强的交际能力。而且学生经常处在控制别人,又被别人控制,不断变换的环境里,可以形成乐于顺从有可以支配的民主型行为倾向。从外型上看,如果一个人经历了以上主动人格的培养,他的身心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那么他一定是一个流露着艺术美感、充满着阳光的自信、放射着青春活力的最可爱的现代人。
   主动性教育能培养人的意志品质:独立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演讲和操练使学生彻底地从群体中分离出来,使他们具有独立性;演讲和操练使学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调整到健康而积极开放的最佳状态,精神状态更多地表现为创造的激情,使他们思维流畅,具有果断性;演讲和操练无论是在精神上还是肉体上都达到了极限的程度,表现出坚韧性;操练像军队的练兵,具有严明的纪律性,也锻炼了他们的自制力。这些都是高创造性人格应有的品质。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处在什么心理状态下,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育。学生处在被动状态下,就会产生被动教育;学生处在分离状态下,就会产生活泼的教育;学生在主动状态下,就会产生主动教育。这三种教育又可分别叫做“被压迫的教育”、“解放的教育”和“进攻的教育”。从这里可以看到,如果把我们的目标定在“解放的教育”,那是不恰当的,当然,即使在“被压迫的教育”下,也会有一定的创造,但只有主动教育(“进攻的教育”)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因此,我们需要主动性教育。
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应保持学习和活动在时间和量上相当。孔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⑩+①孔子还说有智慧的人有探险精神,喜欢动。孔子不但强调人需要“静”和“动”,而且强调要掌握它们之间的分寸。“学须静”是指学生在感知的前段,但“静”会使人停止不前,“动”会使人进取。今天应这么说:静以修文,动以修武。文是创新的源泉,武是创新的动力。
  声音高低可判断人的素质。教师讲课用演讲的办法讲解内容,用演讲的掌控功能控制学生,学生听到的是教师所讲内容和他们的声音,能看到的是教师的肢体语言。同样,在学生的演讲过程中,我们也能听到学生所说的内容及他们的声音,也能看到他们的肢体语言。那么,判断学生的素质可以采取以声音为主,以肢体语言为辅的原则,声音可用仪器测定。
二)主动性教育对主动意识的培养
    主动意识是指通过主动性教育培养起来的意识,即创造意识,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
从内容上说,培养主动意识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理想教育,这与中国的传统的道德教育是一致的。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齐家”相当于今天的德育教育,“治国”、“平天下”相当于今天的理想教育。科学在于求真,哲学在于求好。⑩+②57 “中国哲学对人生方面特别给以关注,因此其中包含人生论和人生方法,是西洋哲学还未详细讨论之外的。”⑩+②62 “学术界的人也同意西哲长于知识论而疏于人生论,中贤长于人生论而疏于知识论。”在道德教育方面,人类应从中国古人那里吸取智慧。⑩+③如《大学》中对“诚实之意念”、“正心修身”的论述已达辨识的顶点。“致知在格物,”要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财富,它们在我们今天的道德教育中的作用,会起到像黑格尔的“正反和”三段论中“和”的作用。
    主动意识的培养过程还是知、情、意、行的过程。培养的过程分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道德教育,另一方面是理想教育。在培养过程中,由于认知的内容较容易,又主要是为了激发情感,化为意志行动,所以,知、情、意、行几乎处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教学活动阶段体现教师的主体性,在实践活动阶段体现学生主体性。学生实践活动采用目前推广的自主参与、自主合作、自主探究模式,但在主动意识的培养过程所采用的主要是自主参与和自主合作形式。实施的办法是演讲,争议、辩论运用的较少。
    道德教育分为四个过程,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首先是对道德行为准则及意义的的认识,即道德认识,有了一定的道德认识,就可以分析和认识道德情境,产生道德情感。情感越深意志越坚,从而使道德行为顺利完成。理想教育也分为四个阶段,即理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其实现的办法与上面的相同。首先是对理想的认识,让学生充分理解理想的伟大意义,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情感品质。让他们产生动机,形成动机品质,激励实现目的,形成目的品质,化作巨大的动力,付诸行动。这一行动是在主动能力的行为过程中实现的,本过程中的情感品质、目的品质和动机品质都对主动能力的实现产生影响。这些品质与主动人格过程中培养的意志品质被张文新教授成为创造性人格品质。②17
(三)主动性教育对主动能力培养 
    主动能力指通过主动性教育培养起来的能力,即创造能力,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主动能力是教育目标的重中之重。
主动能力的培养过程依然是知、情、意、行的过程,认知过程包括注意、感知、记忆、思维、想象、创造。由于情感因素隐藏在探索过程的背后,从表面上看,就只有认知过程和行为过程。特别要提出的是,一定要有行为过程,要使探究在知、行之间进行,因为一切创造都离不开实践。实践和认识会出现无数次,无论同时或交叉或反复进行,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都是感知过程的“催化剂”,行为过程是认识过程的验证手段,归根结底都要培养感知过程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在感知过程的几个方面,它们有互为因果关系: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是因,思维能力、想象力、创造力是果。思维能力、想象力、创造能力是教育的核心,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重点是思维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在培养过程,注意、感知、记忆阶段,属于知识学习阶段,属教学活动,我们可采用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模式,体现教师的主体性。对于思维、想象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和行为过程阶段,属实践活动,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采用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的模式。主动性教育就是人人参与,人人参与就必然合作,用什么办法去探索,这个问题只有主动性教育能够解决:演讲、争议、争论、辩论,其中,争议、争论、辩论用的较多。当然,争议 、争论、辩论的过程就是探索的过程,也必然能完成探索的任务。唯物辩证法是主动能力的具体指导方法。
    主动意识和主动能力的培养过程,都是学生要经过知情意行的过程,在知情意行的分配方面有略有不同。在教学活动中,要发挥教师的主体性,教师要完全彻底地控制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在主动地位,学生处在被动地位。在实践活动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都是分组进行,运用演讲的办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应该是学习的主要方式。”⑩+④学生轮流处控制小组学生,学生轮流处在主动状态或一直处在主动状态,教师起主导作用。以操练为基础的演讲具有掌控能力使学生处在主动状态,同时演讲又具有探究功能,使学生经过知情意行动认识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首先在教师的控制下,然后就处在这样控制别人、又被别人控制不断变换的环境里,也就应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体现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他们的合作学习、自主性学习、探究学习活动化、交际化,使学生懂得互相配合、互相帮助,争强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和领导意识,并从自己的学习中的亲身经历感受到知识是怎样形成的。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协同活动,共同完成教育任务。这绝不是“让学生任意自由发展”的过程,而是学生“惊心动魄的探险”活动。        
    主动意识通过道德教育和理想教育,特别是理想教育,会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他们会具有崇高的价值观、强烈的事业心,为实现他们目标,会产生强大的动力。学习动机是引起、维持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的而努力学习的驱动力。主动意识的动机和方向作用会形成巨大的能量促使学生努力学习、积极进取,把学习变成一种不需外部监督和提醒,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一种自动性、定型的动作——学习习惯。学生有了这种学习习惯,就会对学习感兴趣,就会善于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就会不断求索,勇攀科学高峰。主动意识会以情感品质、目的品质、动机品质对主动能力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兴趣和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直接的作用,兴趣和学习习惯是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高级形式或特殊形式,它们是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理想状态,也是心理活动的最高级状态。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都是心理活动,兴趣和学习习惯离开学生的主动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          
    通过主动人格培养表现出的独立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更直接影响到主动能力的实现。⑴独立性在思维方面表现为超出常人的见解,用特异的方法解决问题。他们善于独立思考,不易接受现成的结论。⑵果断性在观察力方面表现为对周围的事物感受敏感,观察全面、明察秋毫,具有精致性;在记忆方面表现为迅速、准确而巩固;在思维方面表现为思路畅通,新思路、新观念不断涌现;在想象方面表现为想象力丰富,创造性强。⑶坚韧性和自制力在意志和行为过程表现为持久性不怕困难,坚持始终。从以上可以看出它们都是主动能力应有的品质。主动人格对主动能力的实现起着保障的作用。
    学习模式的变化,必然导致教材、课堂作业、评价制度的变化,使教育改革最终完成。
    综上所述,主动教育达到了全身心的参与活动,充分发挥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效应。更重要的是,在教育过程中,每一具体过程的实施都达到了最佳程度,能达到教育的终极之效果。
我们的确也在借鉴古人的智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心理上是从被动状态走向主动状态,这是在教育改革的今天我们务必要知道的。从上面可以看出,在知识学习阶段学生必须处在被动状态,而在创造性学习阶段学生必须处在主动状态。如果一味追求被动状态,就是只学习书本知识,就是“学而无用”如中国旧时代的重锤教育、“绝学捐书”教育;如果一味追求主动状态,就无法完成知识学习的任务,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就成了“无米之炊”,如中国七十年代的“白卷”现象。更不要在主动和被动之间摇摆不定,那就成了“四不像”,其结果就会是人们常说的“鸡飞蛋打”。学生的这种极限的被动状态和极限的主动状态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都达到最大程度,使教育目标达到终极之效果。这一终极之效果,就是“社会原动力”之所在。另外,它符合唯物辩证法质量互变规律。再者,人要经历生物成长过程,还要经历心理成长过程,人在心理上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就像人的“躺—坐—爬—站—行”过程。
    主动性教育理论是教育理论的最终完善,它也或许是教育的标准。主动性是每一个社会人所必须的,想必它会带来一场社会大变革。
————————
注释:
①特朗里(D﹒Rowntree).《英汉双解英语词典》[M].赵宝恒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121.
②班华.创造性的培养和心理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7(9).
③孔锴.当代教育新理论[G]﹒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④ 周德藩.基础教育一定是素质教育[G].//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编写组.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2001.
⑤张楚廷.素质教育是特别关注主客体融合的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7(8):2-3.
⑥劳凯声.教育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⑦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1452.
⑧客体[DB/OL].(2007-8-25)[2007-12-25].http://baike.baidu.com/view/562873.htm.
⑨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顾建新,赵友华,何曙荣,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5.
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⑩+①孔子.四书[M].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135.
⑩+②蔡仲德.冯友兰先生年谱初编[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⑩+③单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G].//祝勇﹒重读大师:激情的归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187.
⑩+④徐赞国.对新课程观的有益启迪.阅读[N].中国教师报,2005-7-5(B4).
 
 

复制地址 |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友情链接

教育部     科技部     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全国高教工委素质教育委员会     卫生部     公安部     中国科学院     中国政府网     中国教育新闻网     中国校长网     中国教育网     人民网     职业技能评审中心    

更多...
  网址:Http://www.chce.org.cn
电子信箱:chinacqec@126.com
国家素质教育网通用网址注册证号20080523132140013
版权所有:国家素质教育网、国家素质教育社会化公共服务平台 京ICP备12013323号
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以达到最佳显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