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素质教育网
查看详情 网上报名
  当前位置:首页 → 项目说明 → 项目说明
站内文章搜索
信息搜索:
按文章:
标题 内容
 
今日导读
· 教育部党组召开2025年第二...
· 同济大学以辅助决策驾驶舱建设...
·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
·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
·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进一步...
·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25...
· 教育部办公厅等七部门关于开展...
· 教育部关于举办第三届全国大学...
·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第十届教育部...
·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进一步...
热门文章
小学语文四年级《猫》
《古诗词三首——渔歌
国务院关于表彰全国“
[论文] 浅谈地方课程、校本课
[论文] 班级管理中实施素质教
“注册企业风险管理师
素质教育的特点
什么是素质教育
《月光启蒙》教案
《去哪儿买东西》教学
 

 

文章标题:兰州大学大力推进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

 [ 2025-10-24 浏览:44 来源:教育部 ]

 文字 〖 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兰州大学大力推进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

教育部简报〔2025〕第33期

  兰州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聚焦学科布局、学生培养、人才引育、科学研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促进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高质量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一、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强化良性互动牵引力

  (一)强化基础学科建设。发挥学校基础研究传统优势,加强化学、大气科学、生态学、草学等一流学科建设,前瞻布局建设支撑国家原始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数理化生等基础学科,积极推动基础医学和哲学、历史学、文学等基础文科学科专业建设,形成支撑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的基础学科布局。

  (二)打造特色学科专业。印发《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学科专业、交叉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实施方案》《学科专业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重点发展“材料物理与化学”等新兴专业,积极培育“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功能材料”等交叉专业,在青藏高原、冰川冻土、风沙治理、敦煌学等领域构筑特色优势学科的高原高峰。面向全校学生开设认知科学与人工智能等19个微专业,增强学科专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度。

  (三)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推进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交叉领域学科建设,新增区域国别学交叉学科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和生物安全、文物科学与技术等4个交叉学科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入选国家学科交叉中心试点建设单位。围绕国家“双碳”目标、新能源新材料开发利用等,依托化学、材料、能源动力等优势学科,成立氢能与低碳中心,构建氢能与低碳交叉学科体系。布局建设材料与能源学院、动物医学与生物安全学院、生态学院、学科交叉研究院等创新性学科交叉平台,统筹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良性循环、一体发展。

  二、健全人才培养链条,增强良性互动协同力

  (一)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修订实施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推进本研贯通培养,深化研究生分类培养改革,从课程体系、专业兴趣与学术志趣培养体系、科研能力训练体系等维度,建立健全差异化培养模式和“一生一策一计划”动态培养机制。打破学科壁垒,聚焦数智人文、金融科技、先进计算、生命健康等关键领域和前沿方向,开设17个创新班,培养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高端复合型人才。建设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萃英学院,近五年累计支持609项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实现学生科研训练全覆盖。

  (二)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依托校友企业、优秀就业单位组建校外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和优秀导师团队,围绕“赛、训、研”持续精进,夯实“院—校—省—国”四级阶梯式培育的创新实践训练项目体系,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精准指导。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班,建成33门创新创业课程、37门校企联合课程。获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

  (三)推动产学研协同育人。建立完善科研成果进教材、技术开发进实验、实践案例进教案、行业专家进课堂模式,将关键核心技术的“科研命题”转化为“教学命题”“育人命题”,推动教学与科研同频共振、相互促进。完善校内科研仪器设备共享机制,支持学生早进实验室、早进课题组、早进科研团队,将优质科研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加强与龙头企业产教合作,共建联合研究院、协同育人中心和“隆基班”“有色金属新材料订单班”等,探索“定向培养+实践孵化”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推动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协同育人。

  三、打造创新人才高地,提升良性互动支撑力

  (一)构筑人才引育体系。积极对接国家人才计划,搭建青年学者“黄河论坛”等引才载体,用足用好国家和甘肃省人才优惠政策,实施青年研究员、外籍教师、外聘高级专家等多元化引才项目,不断完善自主培养和开放引才结合、全职引才与柔性引智并重、高层次人才和青年人才衔接的人才队伍建设体系,夯实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智力支撑。

  (二)打通人才成长通道。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和长周期稳定支持机制,优化青年教授岗位聘任办法,实施“萃英博士后”支持计划和博士后派出专项,助力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实施“萃英学者”发展计划,聚焦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重点领域和学校优势学科,有组织地培育国家级重大人才计划人选,近五年新增国家重大人才工程人选占学校国家级人才总量的63%。开展高层次人才国情研修,打造“青年学者文化沙龙”品牌,加强人才全周期教育培训,提升人才队伍创新能力和育人能力。

  (三)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坚持以创新为导向,细化人才评价办法,明确评价标准和周期,优化教师和成果分类评价,完善绩效考核、薪酬分配制度,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设置育人能力核心评价指标,将为本科生讲授课程、担任班主任与辅导员等经历作为申请高级职称的基本要求,将参与教研活动、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纳入教育教学工作量和职称评聘要求,突出教学实绩,增强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创新科研组织模式,激活良性互动驱动力

  (一)创新科学研究组织形式。坚持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并重,探索“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打造“卓越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优秀青年人才”的高水平创新团队,建立以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和承担重大科研任务为重点的动态科研联合体,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种源种业、稀土材料等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切实提升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

  (二)构筑创新平台支撑体系。围绕生物医药、草地农业、生态环境等优势特色领域和国家战略需求,牵头建设和参与共建天然化学产物、草种创新与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等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以及稀有同位素前沿科学中心,集中优势资源锻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一批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首批国家区域国别研究中心等平台,以大平台系统集成各类科技创新力量,实现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运转,形成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良性互动的平台支撑。

  (三)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拓展与西部省区、科研院所等战略合作,共建“新材料中试基地”、甘肃高等研究院等平台,推进“双进”“双百”“驻企教授”“科技服务组团”等人才工作计划,打造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成立知识产权与科技成果转移中心,谋划推进国家大学科技园优化重组,形成集创新资源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创新人才培育、开放协同平台为一体的功能体系,为企业孵化和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全方位服务,营造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良性互动的良好生态。

 
 

复制地址 |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友情链接

教育部     科技部     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全国高教工委素质教育委员会     卫生部     公安部     中国科学院     中国政府网     中国教育新闻网     中国校长网     中国教育网     人民网     职业技能评审中心    

更多...
  网址:Http://www.chce.org.cn
电子信箱:chinacqec@126.com
国家素质教育网通用网址注册证号20080523132140013
版权所有:国家素质教育网、国家素质教育社会化公共服务平台 京ICP备12013323号
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以达到最佳显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