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素质教育网
查看详情 网上报名
  当前位置:首页 → 站内文章 → 优秀论文论坛
站内文章搜索
信息搜索:
按文章:
标题 内容
 
今日导读
· 教育部关于公布世界职业院校技...
· 教育部会同中央网信办、公安部...
· 习近平出席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
· 习近平抵达澳门
· 北京科技大学突出“四个坚持”...
· 上海财经大学实施“五大工程”...
· 教育部公布2025年全国硕士...
· 思想引领 铸魂育人——高校党...
· 中国传媒大学以“四个聚焦”培...
· 怀进鹏为高校师生党员基本培训...
热门文章
小学语文四年级《猫》
《古诗词三首——渔歌
国务院关于表彰全国“
[论文] 浅谈地方课程、校本课
[论文] 班级管理中实施素质教
“注册企业风险管理师
《月光启蒙》教案
素质教育的特点
什么是素质教育
《去哪儿买东西》教学
 

 

文章标题:解读教育——兼论主动性教育

 [ 2008-5-9 浏览:4574 来源: ]

 文字 〖 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解读教育——兼论主动性教育

                                                            郑翠兰   张格田

 

[ ] 实现教育目的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体性的实现由主体的主动状态决定。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演讲的办法,用演讲所具有的控制力控制学生,使自己处在主动地位,实现其主体性。在人格培养过程中,主动性教育在学生充分活动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操练能力和演讲能力,使学生在心理上从被动达到主动。演讲的掌控功能和思维功能,使学生具有交际能力,并且在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运用演讲及其控制力控制同学及老师,使自己处在主动地位,完成对知识的探究任务。

[关键词] 主体性;主动性;主动人格;主动意识;主动能力

 

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和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培养人的素质,必须培养主动意识和主动能力,发展人的主动人格。为此,我提出主动性教育的理论。

  主动性教育理论的提出

“教育”一词真正地进入教育文献,为人们所广泛地使用是18世纪以后的事。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可以把“教育”分为不同的层次:广义的,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主要指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和发展过程,如特朗里(DRowntree)编著的《英汉双解英语词典》中,把“教育”定义为:“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这里所学的应是值得学习者为之花费精力与时间,学习方式则一般应使学习者能通过所学的知识表现自己的个性,并将所学的知识灵活地应用到学习时自己从未考虑过的境遇和问题中去。”[1]教育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与人类社会相始终的。原始社会中,教育过程是与生活过程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学校教育的定义增加了“有组织有计划”,突出“教育”的制度层面,制度化的教育是教育发展的一个高级阶段,学校学习是快速高效的学习。从“教育”的定义可以看出,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习知识,通过学习到的知识发展能力。教育的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导”与学生的活动的过程,又可分别叫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就学生而言,学习过程分为知识学习过程和创造性学习过程。学校教育由于与生产劳动的脱离,使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学生的学习变成了单一的知识学习过程,只有增加创造性学习过程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当然,原始社会的教育虽然与生活过程交织在一起,但它同原始共产主义社会一样,毕竟属于教育的低级阶段。我们现在探讨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

从教育的定义看出,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的创造性,就是培养人的素质,“培养人的创造性是整个教育的追求。[2]15 因此,教育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提法是犯了概念重复的错误。人们之所以提“素质”,是因为我们没有实现教育的目的,教育目的的实现,“素质”的目的也就达到。那么,如何实现教育目的呢?

教育从它的诞生之日,特别是学校教育的诞生之日起,直到今天,人们对教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教育目的、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是为教学过程服务的,教育是通过教学过程来实现教育目标的,但时至今日,这个目标并未实现。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使学生完成认识到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是完成知识学习过程和创造性学习过程。

“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必由之路”,[3]46人的素质形成必须经过一个内化的过程,即教育的内容、要求、影响,经过学生主动的吸收、转化、积淀,逐步内化为稳定的素质。[4]83也就是说要达到主客体融合,学生对所学的科目有越来越多的喜爱时,注入了自己更多的情感,他逐渐将那种融入了自己更多感知和体悟的知识视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内化了,真正成为素质了[5]2-5中国古代对此早就有过论述,“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行乎动静。”美国课程理论家泰勒认为实现教育目标的学习经验,不仅是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教师所从事的活动,更不仅是知识,而是包括了学习者与学习对象及环境、条件的相互作用,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发生的,学习的最终结果取决于学生做了什么。[6]247由此可知,实现教育目标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是要达到主客体融合。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就是要经过知、情、意、行的过程,感知过程分为注意、感知、记忆、思维、想象、创造几个阶段,那么,教学过程就要使学生经过注意、感知、记忆、思维、想象、创造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和行为过程。从学生的角度来讲,注意、感知、记忆阶段是知识学习阶段,属教学活动,实施过程采用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模式,也就是中国所说的传统的教学模式,知识学习是创造性学习的前提条件。思维、想象、创造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和行为过程是学生的创造性学习阶段,属实践活动,实施过程采用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的模式,它是传统教学模式中所缺少的,创造性学习是知识学习的结果,是教育的核心。就整体教学模式看,它就是折中于二者之间的教学模式,如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结构化教材和发现学习模式。由此可得,实现主客体融合,就是使学生完成知情意行过程,采用折中于二者之间的教学模式。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教育都处在知识学习阶段,包括无数理论研究也只是针对知识学习的,对于创造性学习的研究只是探讨到了以上教学模式。无论知识学习完成得多么好,从绝对意义上讲,创造性活动都尚未开始。可以说,千百年来人类都没有走进教育的正题。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够实现教育目标,但怎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呢?

学生主体性发挥的核心是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6]306教学活动是教师的实践活动,现在来看一下教师在其实践活动中是如何发挥主体性的。在教学活动中存在两个主体: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完成教学任务就要发挥教师的主体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控制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在实践活动中,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就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是说达到主客体融合。问题是:怎样实现主客体融合?或:主体如何完成知情意行的过程?如果这个问题不能解决,主体性则无法实现。要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关键是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什么地位[3]47处在什么地位就会有什么状态,假设主体是个常量,那么主体性的实现就由主体的状态决定:如果主体处在被动状态,就会缺乏自发意识,行为被动,就不会完成知情意行的过程,就不会实现主客体融合;如果主体处在主动状态,个体具有自发的内在动力,强烈的达成结果的意愿,就注入了自己的情感,付诸行动,完成认知过程,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只有主体处在主动状态时,学生的主体性才可能实现,教师主体性的实现也是因为教师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处于主动状态。在学生的创造性学习阶段,教师该负责整个教育活动情境、内容、方式、条件等的安排,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即主导作用。周德藩先生说:“这一心理过程(内化过程)的不可替代性,必须要求学生主动地学习。[4]83泰勒认为教育是主动的过程,是学生积极投入的过程。[6]246因此,我提出了主动性教育。主动性教育能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主体性的实现标志着教育目的顺利实现。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就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而言,所有教学方法都是外因,只有他们的主动性才是内因,如果不能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教育目标永远不可能实现。

  主动性教育的内涵

    主动性是个体自发的达成结果的意愿,个体具有自发的内在动力,强烈的达成结果的意愿。主动性教育就是指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需要,通过有目的、有计划、规范各种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产生内在动力,使学生完成认识过程,把他们培养成主动性的人的教育。

要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我们看一下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主被动的形成。

在教学活动中,或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存在两个主体,即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他们都处在认识活动中,这里的主体都是在哲学意义下而不是在事物结构意义下使用的,“主体指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7];“当主体是指事物的主要部分或成分时,主体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多个;在具体认识活动中,主体只有一个。[5]1由此可见,认为在教学活动中存在“双主体”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客体在“哲学上指主体以外的客观事物,是主体认识和实践的对象”,[8] 这里的客体分别指所教知识和所学知识,认为学生是教师的客体的说法是不对的。教师和所教知识构成教师主客体,学生和所学知识构成学生主客体。我们要想知道在学生实践活动中如何实现主动发展的,就必须先弄清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如何实现主体性的,即教师如何与知识融合的,这对于我们的教学工作意义重大,而且教师和学生处在同一教学过程当中,便于我们找到学生主体性实现的办法。要想弄清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实现主体性的,就只能看教师怎样处理知识的,他们是用讲课的形式!(不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那么,讲课过程采用的是用的什么办法?演讲或应该是演讲!那么,演讲有什么特点?一个特点是演讲要具有较高质量的演讲内容,它要求理论性高,逻辑性强,适合学生特点,修辞手段运用恰当,它就是我们教案的内容,或许我们还达不到这样的要求,但是要努力达到这样的要求。除此之外还有什么?这个东西一定是制约教育发展的根本所在!这个东西就是控制力,教师在演讲时对演讲的对象产生一种控制力,一直以来我们只追求讲的内容,从未有人意识到这种“力”的存在,它像“万有引力”一样确实存在。事实上,人的交流都是通过这种力来实现的,对一个人讲话时用的控制力较小,人数越多用的力越大,到了人无法控制的程度就要用扩音器,这充分证明了它的存在以及重要性,力的大小是用声音高低来衡量的。控制者的声音是被控制者的直接感受,控制者的肢体语言是被控制者的辅助感受,控制者的控制力是控制过程的根本动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讲授的内容和控制能力都掌握到极好的程度才是教师主体性发挥的最佳状态。这是大家一定要搞清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搞清了,教师才能真正上好课;这个问题搞清了,学生才能真正发展。讲的内容是我们多年来一直探讨的问题,我们在这里不作探讨,我们要探讨的是演讲的控制力问题,它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之所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客体和学生主客体像战场上的作战双方,教师就是运用演讲的办法及其控制力完成“教”的任务的。讲课时,演讲会产生一种控制力,每增加一名学生,教师的控制力就增加一份儿,学生的受控制力也增加一份儿,在这种力的作用下,教师成为主动者,学生成为被动者。从学生的角度讲,这种教育或许像保罗·弗莱雷所说的叫做“被压迫的教育”。而这种被动状态是学生知识学习过程中所必须的,因为此时的学生正处在“致知”、“格物”的阶段,即通晓万事万物的原理的阶段,虽在认识上仍处主动,而不是发展阶段,“学须静”,被动地位正是此时所需要的。教师主体性的实现,即教师与所教知识的融合,是在教师控制学生的过程中在心理上达到主动状态,在主动状态下完成知情意行过程的。教师和学生相互依存:没有学生的被动地位,就没有教师的主动地位;没有教师的主动,学生就不会达到“静”的状态。教师和学生双方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教师的主动性是教师控制学生的基础上产生的,学生又从教师发挥主动性的结果中受益。教师的主体性发挥越好,学生的学习效率越高。从此可以看出,学生的这种被动地位是必须的,但是在实践活动中,他们必须走向主动,因为只有主动才能发展,如果一直处在被动状态,就会走向创造的反面。那么,我们要让学生从被动走向主动,就要首先弄清教师是怎样实现主动的,教师是用演讲的办法,通过控制学生达到主动的。教师与知识的融合,其根本因素是主体的主动性。学生主体性的实现标志着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因此,主动性教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办法。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如果能做到像教师那样,他们的主动性就会实现。保罗·弗莱雷提出,在解放教育的实践中,教师和学生通过对话,“让他们同时互为师生,[9] “他们合作起来共同成长。”“让他们同时互为师生”这句话,至少提供给我们一个思路:学生也可以控制教师达到主动!他认为教师控制学生,教师处于主动;学生控制教师,学生也一定处于主动!但是主动的形成不在于控制的对象是什么人,而在于所控制的人数,所控制的人越多,主动性越强。应该是:学生在控制别人的基础上完成对知识的探索任务。如果教师控制学生的能力差,学生受到的控制也较轻,可教师的主体性的实施效果就不好,这也不是我们所希望的,创造需要极致的教育,任何环节的欠缺都会影响整体效果。事实上,就目前来讲,控制能力强的教师是少数,他们大多数没有这个意识,因为从理论上讲,绝对的控制能力强的班级不会有班级纪律差的现象,但这是一种理想的境界。首先教师应具有掌控能力,教师有了掌控能力,一方面是教师可在呈现知识的过程中圆满完成其主体性,另一方面在学生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控制别人,还要调控学生的状态。总之,教师主体性的实现具备三个条件:控制的对象、控制能力和演讲能力。那么,在实践活动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他们就要具备这三个条件。学生所控制的是其他学生,也可以是教师,另外两个条件就是操练和演讲。保罗·弗莱雷上面所说的“教师和学生通过对话”是说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采用对话的方式来完成对知识的探究任务,这个思路同样很好,可对话不能完成此教学任务,因为它没有内在动力,再者,对话者不是“教师和学生”,而是“学生与其他学生,也可与教师”。应该说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与其他学生也可与教师通过演讲、争论、争议、辩论,让他们合作起来共同成长。

具体过程是:通过充分的活动使学生从被动状态解放出来,通过操练和演讲使他们在心理上达到主动。操练和演讲时人的生理和心理都调节到了健康而积极开放的最佳状态,达到了主动的终极之效果。以这种终极之效果为基础的演讲在主动意识的培养中通过理想教育激起爱国主义情感,并使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产生巨大的动力,这种动力会使学生在主动能力的实现过程中付诸行动。这种终极之效果还会产生终极的创造性意志品质,对主动能力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在主动人格和主动意识的影响下,主动能力通过演讲完成认识过程,这些终极的情感投入会产生终极之效果,“把所有人类意识的一切创造潜能都解放出来。[10]204

  主动性教育的运用过程

主动性教育培养人的主动素质,主动素质分为主动意识、主动能力和主动人格。因为主动人格是教育目标实现的基础,所以先讲主动性教育对主动人格的培养。

(一)主动性教育对主动人格培养 

主动人格是指通过主动性教育培养起来的人格,即创造人格,指行为精神或行为个性倾向,是行为的动力和方向性保证。它是实现行为所表现出来的与一般人相异的那些心理特征。

    主动人格培养须经历学科教育、活动教育和主动性教育三个阶段,从心理上讲,学生在这三个阶段分别处在被动状态、分离状态和主动状态。

学科教育阶段(被动状态):传统学科教育下的学生多在教师的单一控制之下,甚至高压控制之下,加上学习上的压力,在心理上就容易形成受支配的倾向:内向、胆小、自卑、自闭,个体在行为上表现为被动,不会有创造性或极少有创造。

活动教育阶段(分离状态):活动教育分为学科艺体教育和特长教育。学科艺体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的一个方面,它们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从心理素质的培养的角度来讲,它们的作用还是较小的,因为教师所传授的是较基本的知识、技能,学生活动的空间与其它学科差异不大。特长教育包括艺术类、体育类、美术类、科技类专长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和班级活动。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特长教育就是培养素质,其实是不对的。特长教育具有两面性,它既具有学科艺体教育的特征,又有素质的特征。它是学科艺体教育的延伸,还可以发现和培养精尖人才,使那些在某一方面有天赋的孩子不被埋没,符合教育的个性差异学生观。另一方面,它为心理教育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心理素质得到真正开始培养,他们从受压抑的群体中开始活跃,并慢慢从群体中分离。特长教育对于某一方面的精尖人才的培养和在心理素质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因此,我们应该大力提倡特长教育。目前,人们所提倡的素质理论发展到了这里,但要达到理想的效果,必须是有质和量的保证,事实上,我们在活动教育方面所做的还很少,从效果上讲,我们处在学科教育和活动教育之间。应该让每人参与不同的活动,可把教室变成活动室,人都有“从众”心理,只少数人活动很难完成任务。但是,即使完成了活动教育阶段的任务,从心理上来讲,也只是达到分离阶段,在行为上表现为生动活泼,可创造性依然“徘徊”。

《学会生存》一书提出“教育即解放”,要求“把所有人类意识的一切创造潜能都解放出来。[10]191,204我认为此处的“解放”就是在心理上达到我们所说的这个阶段,即学生在行为上表现为生动活泼,但要“把所有人类意识的一切创造潜能都解放出来,”必须是“教育即进攻”。要使人的创造性得到发展,必须经过主动教育的过程,使学生在心理上达到主动,主动才能发展。

主动性教育阶段(主动状态):实现主动性教育的办法是操练和演讲。

操练是指一个人指挥一定数量的人组成的队伍进行队形变换的行为。操练能力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动力因素,也就是我们所寻求的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动力。操练与其它教育内容一样,都要经过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的过程,其实它们之间还有心理调节的过程,学生在心理上几乎都要经过被动——调节——主动的过程,在操练过程中表现为教师操练学生——静站——学生操练其他学生。第一步,教师操练学生。教师操练学生,教师控制学生,教师处在主动状态,学生处在被动状态。第二步,“静站”。“静站”是调节的办法。“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11]4它就是教育过程,其中的“静”,既指身体方面的又指心理方面的,就是我们常说的“坐得住,稳得下”也就是课堂上的心理调节,就是通过“静站”实现。在课堂上它或许没有明显的表现,甚至操练能力都是隐藏在课堂教学的背后,但正这种动力主宰了教育目标的实现。操练能力形成的关键一环在于“立”,具体要求:做操队形,原地站立(坐时单人距离),身体挺直,精力集中。每次站约5分钟,直到能坦然而“立”。“立”是走向主动的关键,如果不能“立”,也许不会走向主动,还可能走向浮躁。人在“立”的状态往往显示某些生理特征:如姿势看上去比较沉稳;面部表情、说话、眼神表现为精满、气足、神旺。“静”是一切行为活动的开始,学生的任何行为,如写字、看书、听课、活动等,都应先达到“静”,才能进入状态。教师上课也是如此,如果不能达到“静”,就会出现控制力过弱或控制力过强,控制力过弱就不会有效地控制学生;控制力过强就会出现语速快、声音失控、眼神分散等现象,也不会有效地控制学生。社会上人的行为活动也都是从“静”开始,如在上台主持、唱歌、跳舞之前都要先调整状态。这种调节状态就是学生在开始学习前的准备状态,也是教师在教学工作前的准备状态,也是人在工作前的准备状态。这里的“静站”在课堂上表现为“调节”,形成习惯后,在课堂上可通过听音乐实现调节的目的。因此,“静站”在操练过程中很重要。这里的“静站”在课堂上表现为“调节”,形成习惯后,在课堂上可通过听音乐实现调节的目的。最后,学生操练其他学生。学生操练其他学生过程中,先操练小组学生,再操练全班学生,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控制人数越多,控制力越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心理上处在主动状态。这种主动状态就是学生演讲时的状态,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状态。

演讲是以操练过程中所具有的掌控力为基础,带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方式,演讲由演讲内容和控制力构成,它还可以是争议、争论、辩论等形式。演讲与操练一样,也是教学内容,也要经过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心理调节的过程,具体操作过程为教师对学生演讲——调节——学生对学生及教师演讲。学生演讲也按操练时代顺序,演讲内容由少到多,刚开始可每人讲一句,逐渐增加。  

演讲和操练都是学生的心理由被动变为主动的过程。操练是内部动力,演讲是外在表现,二者都具有动力因素,都贯穿教育过程的始终,使素质形成得以实现。演讲和操练可谓互相渗透、互相依存:没有一定的掌控能力,个体谈不上演讲;没有演讲的能力,个体无法掌控。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活动表现形式,因此,可把语言称为思维技能。演讲把思维技能和掌控能力合二为一,这种合二为一的演讲又反过来表现在心理素质和思维能力两个方面,演讲是人的能力的最高级形式。演讲的这两个特点会使学生具有很强的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优秀的意志品质,并会使学生在培养主动意识和主动能力的实践活动中,处在主动状态,产生情感,化为行动,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由于完成主动人格的培养目标,就自然找到了主动意识和主动能力培养的办法,它们三者自然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演讲是主动性教育的主要表现形式,学生演讲时的状态就是主动状态。演讲时人的生理特征是在“静”的生理特征的基础上表现为所有部位的动作要进行自然变化,其变化有两个特点:一是所有动作的变化缓慢、有力;二是所有动作时刻都要对所控制的对象进行控制。从外部特征看,人处在主动状态是静与动的集合体,这种“动”来自于“静”,“静”是“动”的基础。演讲时人的心理特征表现为心理稳定和专心致志,它们与生理特征相协调,也是静与动的集合体。演讲状态即主动状态,人处在主动状态表现为人的生理和心理都调节到了健康而积极开放的最佳状态,即全身心地投入的状态,这种全身心地投入使学生在人际交往和实践活动中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这种主动贯穿学生学习活动的全过程,贯穿人的一生,正是这些特点使主动性教育能够实现教育目标。演讲是演讲者在控制被控制者的达到主动,即全身心的投入,完成演讲任务的。这种主动状态就是学生在学习中的状态,也是教师在教学中的状态,也是人在工作中的状态。

主动性教育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能面向全体,每个学生都参与;能够实现对知识、要求、影响的内化吸收;能发展学生的能力。主动性教育能实现教育目标。主动性教育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通过以上三个阶段的培养,主动人格的培养任务完成。活动教育能发展学生特长,修正形体。主动人格培养使学生的身心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那么他一定是一个流露着艺术美感、充满着阳光的自信、放射着青春活力的最可爱的现代人。

   主动性教育能培养人的意志品质:独立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演讲和操练使学生彻底地从群体中分离出来,使他们具有独立性;演讲和操练使学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调整到健康而积极开放的最佳状态,精神状态更多地表现为创造的激情,使他们思维流畅,具有果断性;演讲和操练无论是在精神上还是肉体上都达到了极限的程度,表现出坚韧性;操练像军队的练兵,具有严明的纪律性,也锻炼了他们的自制力。这些都是高创造性人格应有的品质。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处在什么心理状态下,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育。学生处在被动状态下,就会产生被动教育;学生处在分离状态下,就会产生活泼的教育;学生在主动状态下,就会产生主动教育。这三种教育又可分别叫做“被压迫的教育”、“解放的教育”和“进攻的教育”。从这里可以看到,如果把我们的目标定在“解放的教育”,那是不恰当的,当然,即使在“被压迫的教育”下,也会有一定的创造,但只有主动教育(“进攻的教育”)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因此,我们需要主动性教育。

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应保持学习和活动在时间和量上相当。孔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11]135孔子还说有智慧的人有探险精神,喜欢动。孔子不但强调人需要“静”和“动”,而且强调要掌握它们之间的分寸。“学须静”是指学生在感知的前段,但“静”会使人停止不前,“动”会使人进取。

声音高低可判断人的素质。演讲可代表人的素质。教师讲课用演讲的办法讲解内容,用演讲的掌控功能控制学生,学生听到的是教师所讲内容和他们的声音,能看到的是教师的肢体语言。同样,在学生的演讲过程中,我们也能听到学生所说的内容及他们的声音,也能看到他们的肢体语言。那么,判断学生的素质可以采取以声音为主,以肢体语言为辅的原则,声音可用仪器测定。

二)主动性教育对主动意识的培养

主动意识是指通过主动性教育培养起来的意识,即创造意识,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

选择学习内容要遵从“致知在格物”原则。科学在于求真,哲学在于求好。[12]57“中国哲学对人生方面特别给以关注,因此其中包含人生论和人生方法,是西洋哲学还未详细讨论之外的。”[12]62“学术界的人也同意西哲长于知识论而疏于人生论,中贤长于人生论而疏于知识论。”[13]从以上看出,论人生,国学是人类最优。在国学中,应以儒学为主,兼顾其它。“修身”、“齐家”相当于今天的德育教育,“治国”、“平天下”相当于今天的理想教育。如《大学》中对“诚实之意念”、“正心修身”的论述已达辨识的顶点,会起到像黑格尔的“正反和”三段论中“和”的作用。

主动意识的培养过程分为教学活动阶段和实践活动阶段。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用演讲及控制力控制学生,处在主动地位,激起情感,化作行为,实现教师主体性;学生处在被动地位,达到对知识的感知。在教学活动中主要学习知识,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前提条件。在实践实践活动中,学生用演讲及控制力控制小组学生或全班学生,也可包括教师,处在主动地位对德育内容探究,完成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形成道德情感品质、道德目的品质和道德动机品质,这些品质都对主动能力的实现产生影响。   这些品质与主动人格过程中培养的意志品质被张文新教授成为创造性人格品质[2]17     主动意识的道德行为表现在日常生活中,理想行为作为动力体现在培养主动能力的实践活动中。主动意识的培养过程在课堂上只表现为知、情、意过程,而且三者几乎处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学生探究的办法以演讲为主,也可争论、辩论等形式。

(三)主动性教育对主动能力培养 

主动能力指通过主动性教育培养起来的能力,即创造能力,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主动能力是教育目标的重中之重。

选择学习内容要仍遵从“致知在格物”原则。培养主动能力要选择理论性高的教材为教学内容。

主动意识的培养过程也分为教学活动阶段和实践活动阶段。在教学活动中,实施办法与主动意识的教学活动中的实施办法同。学生在心理上达到感知过程的注意、感知、记忆阶段。主动能力的实践活动是教育活动的主要任务,行为几乎贯穿实践活动的全过程,由于情感因素隐藏在探索过程的背后,学生的探究在知行之间。学生在心理上要经过思维、想象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和行为过程,实践和认识会出现无数次,无论同时或交叉或反复进行,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都是感知过程的“催化剂”,行为过程是认识过程的验证手段,归根结底都要培养感知过程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在感知过程的几个方面,它们有互为因果关系: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是因,思维能力、想象力、创造力是果。思维能力、想象力、创造能力是教育的核心,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重点是思维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学生用演讲及控制力控制小组学生,也可包括教师,处在主动地位,融入情感,达到与知识的融合,把知识变为能力。这里的演讲以争论、辩论为主。主动意识的情感品质、目的品质和动机品质和主动人格的意志品质对主动能力产生巨大影响,能充分发挥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效应。唯物辩证法是主动能力的具体指导方法。

通过主动人格培养表现出的独立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更直接影响到主动能力的实现。⑴独立性在思维方面表现为超出常人的见解,用特异的方法解决问题。他们善于独立思考,不易接受现成的结论。⑵果断性在观察力方面表现为对周围的事物感受敏感,观察全面、明察秋毫,具有精致性;在记忆方面表现为迅速、准确而巩固;在思维方面表现为思路畅通,新思路、新观念不断涌现;在想象方面表现为想象力丰富,创造性强。⑶坚韧性和自制力在意志和行为过程表现为持久性不怕困难,坚持始终。从以上可以看出它们都是主动能力应有的品质。主动人格对主动能力的实现起着保障的作用。

在主动意识和主动能力的培养过程,教师和学生都是运用演讲的办法实现他们的主体性;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应该是学习的主要方式。[14]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心理上要经过知情意行的过程,在知情意行的分配方面有略有不同:在课堂上主动意识的培养没有行为过程,主动能力的培养则以行为过程为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首先在教师的控制下,然后就处在这样控制别人、又被别人控制不断变换的环境里,也就应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体现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他们的合作学习、自主性学习、探究学习活动化、交际化,使学生懂得互相配合、互相帮助,争强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和领导意识,并从自己的学习中的亲身经历感受到知识是怎样形成的。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协同活动,共同完成教育任务。这绝不是“让学生任意自由发展”的过程,而是学生“惊心动魄的探险”活动。       

教学过程都要经过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阶段,但不是每堂课都必须经过这两个阶段。教师在在教学活动中处在主动地位,在实践活动中处在主导地位,学生从教学过程中的被动地位到实践活动中的主动地位尤其需要教师进行心理调节。其实在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之前,师生双方都要进行心理调节,调节的办法结合操练过程中“静站”环节。

通观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学生在心理上经过知情意行的过程,这一过程分别在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中实现,这一过程就是“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学到知识,把所学知识理解透彻;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处在主动状态,激起情感,这是情感过程,学生对所学的科目有越来越多的喜爱时,注入了自己更多的情感,就会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兴趣是情感过程的最高级形式,是情感过程中要达到的目标,也就是情感品质。学生有了这种兴趣,就会善于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就会不断求索,主动意识的道德情感品质、道德目的品质和道德动机品质和主动人格的意志品质会形成巨大的能量促使学生努力学习、积极进取,把学习变成一种“不需外部监督和提醒,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一种自动性、定型的动作——学习习惯。”[15]这一过程就是意志过程,学习习惯是意志过程的最高级形式,是意志过程中要达到的目标,也就是意志品质。这里的情感品质、目的品质和动机品质和意志品质被张文新教授称为创造性人格品质[2]17 培养学生的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兴趣和学习习惯,因此主动性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品质和意志品质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在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过程中,在授课和实践活动中教师会提供尽可能多的刺激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发挥其主动性对知识作透彻的讲解,激发学生的动力,培养竞争气氛,但这些是外因,内因是通过全身心的投入把知识理解透彻,让所学的东西产生吸引力,注入了自己更多的情感,完成对知识点探究。有效的学习都是动情的学习,没有热情,就不可能有对真理执著的探究。[16]189所有这些因素都需要师生全身心的投入,因此实现教育目标离不开主动性教育。认识兴趣的心理结构是以人的认知、情绪、意志过程的统一整体为基础的特殊“合金”,其核心是思维过程。[15]177 其实,学生的整个认识过程中的心理结构也是认知、情绪、意志过程的统一整体为基础的特殊“合金”,主动性教育是它们的“催化剂”。

综上所述,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能实现教育目标,学生经过知情意行的过程能实现主体性,学生的主动性能使学生经过知情意行的过程,演讲是实现主动性采用的办法,操练是演讲的动力,“静站”是操练的关键环节。

主动教育达到了全身心的参与活动,充分发挥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效应。更重要的是,在教育过程中,每一具体过程的实施都达到了最佳程度,能达到教育的终极之效果。

我们的确也在借鉴古人的智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心理上是从被动状态走向主动状态,这是在教育改革的今天我们务必要知道的。从上面可以看出,在知识学习阶段学生必须处在被动状态,而在创造性学习阶段学生必须处在主动状态。如果一味追求被动状态,就是只学习书本知识,就是“学而无用”,如中国旧时代的重锤教育、“绝学捐书”教育;如果一味追求主动状态,就无法完成知识学习的任务,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就成了“无米之炊”,如中国七十年代的“白卷”现象。更不要在主动和被动之间摇摆不定,那就成了“四不像”,其结果就会是人们常说的“鸡飞蛋打”。学生的这种极限的被动状态和极限的主动状态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都达到最大程度,使教育目标达到终极之效果。这一终极之效果,就是“社会原动力”之所在,想必它会带来一场社会大变革。

主动性教育理论是教育理论的最终完善,能解决教育的根本问题,当然能解决我们所说的素质教育问题。它使教师的教有了标准,使学生的学有了标准,使教育有了标准。

 

————————

注释:

[1]  特朗里(DRowntree.《英汉双解英语词典》[M].赵宝恒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121.

[2] 班华.创造性的培养和心理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79.

[3] 孔锴.当代教育新理论[G]﹒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4] 周德藩.基础教育一定是素质教育[G].//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编写组.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2001.

[5] 张楚廷.素质教育是特别关注主客体融合的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78):2-3.

[6] 劳凯声.教育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7] 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1452.

[8]客体[DB/OL].(2007-8-25)[2007-12-25].http://baike.baidu.com/view/562873.htm.

[9] 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顾建新,赵友华,何曙荣,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5.

[10]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11] 孔子.四书[M].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135.

[12] 蔡仲德.冯友兰先生年谱初编[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13] 单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G].//祝勇﹒重读大师:激情的归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187.

[14] 徐赞国.对新课程观的有益启迪.阅读[N].中国教师报,2005-7-5B4.

[15] 刘琨.创新型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齐鲁书社,42.

[16] 李洪玉 何一粟.学习动力[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Interpretation of Education ----concurrently on the Initiative Education

            Zheng Cuilan & Zhang Getian

Authors: Zheng Cuilan, teacher at the Attached Primary School of Jining College (Jining Shandong 272000); Zhang Getian, Vice Chairman at the C.P.P.C.C. of the Wenshang County of Shangdong (Wenshang Shandong 272501).

Abstract: To develop the main body disposition of the students is essential to realize   education aim. The realization of the main body disposition is decided by the initiative states of the main bodies. In teaching activities, teachers realize their main body disposition in their initiative states by controlling their students by lecturing. In the course of the developing of character, Initiative education develops students’ drilling and lecturing skills and makes them reach their initiative states in psychology on the base of the full activities of students. Both the thinking function of lecturing and its controlling one let students possess social intercourse abilities and make students finish probing into the knowledge in initiative states by controlling other students by lecturing in practical activities.
 
 

复制地址 |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友情链接

教育部     科技部     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全国高教工委素质教育委员会     卫生部     公安部     中国科学院     中国政府网     中国教育新闻网     中国校长网     中国教育网     人民网     职业技能评审中心    

更多...
  网址:Http://www.chce.org.cn
电子信箱:chinacqec@126.com
国家素质教育网通用网址注册证号20080523132140013
版权所有:国家素质教育网、国家素质教育社会化公共服务平台 京ICP备12013323号
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以达到最佳显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