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文章标题: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
|
[ 2007-5-1 浏览:6423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 |
文字 〖 大 中 小 〗
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
|
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
|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实验中学 王秀新
| 内容提要:新理念下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展合作学习,不仅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学会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培养与人合作,与人为沟通等现代意识。更有利学生之间的取长补短,互相帮助,最终达到共同提高。要求教师合理地运用合作学习这一形式,让所有学生得到不同程度发展,从而为提高全民素质奠定基础。 主题词: 合作学习,合理运用,全民素质
我所任教的学校是一所普通初中学校,生源较差,数学学业不良的学生的比例较大。我认为素质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关键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社会各用人部门对人才综合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系统的专业知识、灵活的思维方式和较强的动手能力,更需要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合作精神及沟通能力。而后者显然已成为公民从业上岗的普遍性要求。笔者认为合作学习正是实施这一素质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所谓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小组为教学基本组织形式,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彼此通过协调的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主要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策略。 实践证明:数学课一味的讲授,容易养成学生的惰性和滋生乏味的感觉。所以教师授课时要科学选取和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数学学业不良学生的心情大多处在厌烦的抑制状态,常感到学习数学很无聊、枯燥无味,学习没劲头,学习数学只是为了应付差事和免受家长及教师的责备,而逐步丧失了学习的原动力,对学习的厌恶和抵制则日盛一日。应改变传统的讲授方法,设计出新颖的教学过程,从而引发其产生进取心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业不良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最终达到转化数学学业不良学生的目的。在新理念下的课改中,合作学习这种学习形式经常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用到,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投入到学习中来,更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作用很大。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较好地运用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那么到底该如何去做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看法: 一、采用多种形式的合作学习。 在教学中,我把全班学生按学力水平和学习成绩分A、B、C三个档次,全班三十人分六个小组,尽量使每个小组之间的优、中、差均衡搭配。有时男女生各分两个大组进行合作,还可以同桌合作学习,有时找好朋友合作学习,形式多种多样,。在课堂教学中,如果经常采用一种合作学习方法,学生当然就会感到厌烦,合作学习时的积极性也不会高涨,讨论的效果也不会尽如人意,合作学习也就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运用不同的合作学习形式,这次五人小组讨论,下次可以找好朋友商量,这样一来,学生学习时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讨论时热情高,讨论得出的结果当然也会不错,合作学习的目的就能顺利达到。 二、“发言人”采取轮流担任的制度。 既然讨论了,当然就有结果要和全班同学进行交流,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凡是交流汇报讨论结果的学生,一定是小组成员中成绩最优秀的那名学生,而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只是在一旁看着他说,甚至有的人连讨论也不参加,只是听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侃侃而谈,连嘴也不张开。这样一来,参与讨论的只有那些优秀生。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学生们认为站起来交流的只可能是那些“好学生”,怎么也轮不到他们,干嘛还要参与讨论呢?要改变这种情况,我认为可以让“发言人”轮流担任,不要固定一人,这样,无论是谁,他都有机会向全班同学交流汇报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在八年级我讲完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时上了一节习题课《探讨解决梯形问题常用方法》,上课开始我就宣布:今天小组活动的主题是讨论解决梯形问题常用的方法(举例说明);用随机抽签的方式确定每个组的代表发言,其他组对其作出评价。我给了二十分钟的组内讨论时间,每个组都互相切磋,有时为一个小问题争的面红耳赤,数学学习不佳的同学也不甘示弱,直到把问题弄明白为止。第一个抽到我们班性格最内向的周汗同学,班上立刻想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大家为他加油。结果他举一个例子用了三种方法来解决,这三种方法正是我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其中三种解题方法,周汗同学把这三种方法说的条条是道,思路特别清楚。用不着老师再重复,后又经过其他组的补充,把这类题的解题方法都概括出来了。整堂课老师没说几句话,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就已达到了教学目标。经过实验,在小组合作学习时,不管是谁,都全身心地投入到讨论中,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有可能代表全组组员进行全班交流,如果不认真讨论就无法将组员的看法告诉同学们。这样一来,无论成绩优秀的学生,还是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还是性格内向都能在合作学习中热烈讨论。久而久之,所有的学生都能完全投入到合作学习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合作学习落到实处。 三、教师也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 学习并不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也应和学生们一块参与到学习中来,和学生们一起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如果只让学生自己在那儿讨论,教师只是站在讲台上看着他们,连学生说些什么都不知道,会让学生认为老师是那么高不可攀,不会把老师当成自己的朋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就会拉开,交流也会很少。如果在学生进行讨论时教师走下讲台,积极地参加到热烈的讨论中来,适当地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会让学生感到老师是那么和蔼可亲,是大家学习上的好朋友,这样不仅可以使合作学习的效果更好,还可以让师生之间的感情更加融洽。 四、重视合作学习前的自主学习。 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我经常用到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发现当老师布置完讨论任务,学生开始讨论时,有的学生不知道老师布置的任务是什么,在那里东张西望,有的小组干脆说起了闲话,等到交流时就哑口无言。之所以会造成这种局面,是因为我忽视了合作学习前的自主学习。没有自己先开动脑筋思考问题,理解意思,怎么能进行合作学习呢?大伙儿在讨论时说些什么,又有哪些结果呢?这都说明没有自主学习,就不可能进行好合作学习。 我在人教版初中数学实验教科书第四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中的第二节是《抽样调查举例》,笔者按着教参要求把它分成以下三课时,第一课时:通过模拟抽样调查的历程,学习抽样,样本,总体三个统计概念;第二课时:通过业余时间小组合作抽样调查,课堂汇报,交流,相互评价的形式开展教学,以加深对抽样调查的理解,进一步树立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第三课时:通过数学实验(大米的质量和数豆子两个实验进行教学)。我在对第二课时进行设计时,笔者在第一课时后布置了业余调查活动,并给学生在课外做了提示或引导,诸如调查的内容应是身边的事情又便于收集数据,小组内要有明确的分工,你调查的内容要说明什么问题?最后把收集的数据小组进行收集整理并分析。但学生究竟调查什么?如何开展具体的调查的?课堂上他们汇报的内容是什么?…… 事先本人一无所知,但课堂上小组的汇报一个比一个精彩,他们各抒己见,一个个理直气壮的发言从整节课的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先调查分析,后汇报交流,补充,相互评价以及后面提出的宝贵建议。但同学们的出色表现,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是高的,其主体地位也得到了较充分的体现,所以说合作前的自主学习也是相当重要的,它是合作学习的前题。 五、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调控作用是必不可少的。 在合作学习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应不仅关注每一个人、每一个组的进程,而且应做好引导,把握好各环节的分寸,不能让“自主”变成“自流”否则,一旦放下去,一味的让学生“自主、交流”,如果不注意调控,对出现的问题不及时进行矫正,学生会离开“数学”,漫无边际的交流,就很难收回来了。数学课就有可能变了“味”,成了“交流说话”的课了。 总之,合作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综观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学生有着极大的自主权,他们热情的汇报,积极地思考,参与讨论与交流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师实际上已经更多地从讲台前站到学生的背后,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也给了学生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从而使学生的能力无形中得到了培养,学习的信心,实践意识得以增强,情感得以熏陶。我认为数学课堂不能只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数学知识,而应当关注学生是否带着自己的兴趣、情感、需要、个性、兴致勃勃地参与他们自己开发创造的“新课程”之中,应多关注学生在课堂中所表现出来的一言一行。在相互交流中,学生的语言、思维、情感等方面都得到了提升。为此,我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合作精神,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合理地运用合作学习这一形式,让所有学生得到不同程度发展,从而为提高全民素质奠定基础。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