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国家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战略
1月12日下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总体战略组成员、中央教科所副所长田慧生(右三),纲要素质教育战略组组长、教育部督导办主任高洪(左三),纲要素质教育战略组成员、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右二),纲要素质教育战略组成员、国家教育发展中心研究室主任杨银付(左二)和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文?(左一)做客新华网,就确立素质教育与国家创新人才培养战略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田慧生、高洪、李希贵、杨银付、文喆
做客新华网谈确立国家创新人才培养战略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下午好,欢迎收看新华访谈。今天是"研究制定《规划纲要》系列访谈"的第五期,我们今天谈论的主题是"素质教育以及国家创新人才的培养"。我们为您邀请到的嘉宾有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总体战略组成员、中央教科所副所长田慧生,纲要素质教育战略组组长、教育部督导办主任高洪,纲要素质教育战略组成员、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纲要素质教育战略组成员、国家教育发展中心研究室主任杨银付,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文喆,欢迎各位嘉宾。这几年一直在搞素质教育改革,而素质教育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教育,恐怕很多人并不能说清楚。广大老百姓更不明白素质教育到底是什么,也许知道的仅仅是一个名词而已。在新的《规划纲要》中,我们将如何理解"素质教育"?
[田慧生]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未来教育规划纲要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如何去理解和认识素质教育,对素质教育的实施至关重要。素质教育实施已经有很多年了,我觉得素质教育首先是对过去20多年来我们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成功经验的提炼和总结,是对教育规律的反映,同时也是针对长期存在的应试教育弊端提出的应对策略。另外,素质教育还是未来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理论支撑。我觉得从制定纲要的角度来看,对于素质教育应该把握这样几个要点。第一,素质教育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国家意志和法律的规定。第二,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切实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重大理论实际问题,根本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第三,素质教育是教育工作的主题,要把素质教育贯穿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各个方面。
[主持人]作为《规划纲要》,强调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在新的历史时期有哪些新的意义?
[高洪]素质教育确实很重要,应该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主题。它的核心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所以意义很大。特别是从人力资源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从学生有学上到上好学新的发展阶段,有很多因素和问题还影响着素质教育,所以在规划未来教育发展改革的时候,把素质教育作为一个战略主题,确实具有特殊的意义。我们分析一下影响素质教育的问题在哪里。首先要说到教育的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就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教育的需求,特别是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和我们能够提供的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引发的。同时也表现在每个人的天赋是多元的,现代化建设对于人才的需要又是多元化的,和什么有矛盾呢?就是和成长道路的单一性存在着矛盾,就是成才路单一,成长的道路也单一,和多元需求和单一的道路的矛盾引发的。特别是从文化上讲,我们有上千年的文化传统,确实有重视教育的一面,同时也有轻视技能型人才,轻能力、重学历的倾向。从现实来说,人口特别多,竞争非常激烈,特别是就业竞争很激烈,进一步加剧了素质教育推进的难度。我们在采取措施时也很难,有许多矛盾交织在一起。比如我们希望不靠分数去评判,但是公众又要求客观公平的考试,还比如说主张多次考试,不能一考定终生。同时也有人说反而负担重。再比如综合素质评价,考平时的表现,也牵扯到标准是否公平,对于每个地区、每个孩子是不是一样的问题。我们要提高教育质量,即使开齐国家课程,也牵扯到有些地方的教育教学设施和教师专业化水平问题。再比如说学校要减负,家长又担心孩子的学习是不是具有竞争力。学校的负担减下来了,会不会催生社会的补习机构,更加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和学生的负担。有主要矛盾,有表现出来的多元和单一的矛盾,有文化传统、人多的实际情况,再加上我们采取任何一个措施,都存在着两难或者三难的事情,所以素质教育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几代领导人都强调过,同时也是大问题,确实关系到千万个孩子的成长和祖国的未来,同时又是一个难问题,它牵扯到方方面面,非常复杂。
[李希贵]素质教育也不要搞的太复杂了,我们能够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面向每一个孩子,基本上可以说实现了素质教育目标。现在最怕就是从社会、家长各个方面,想培养孩子哪方面的素质,就给孩子加哪方面的负担。给学校增加新的课程内容和课时,这样不利于真正系统的、全面的、有规律的、科学的实现素质教育。因为从课程设计上已经全面考虑了,所以不要把它搞的太复杂。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面向每一个学生,素质教育也许就有美好的未来。
[高洪]我们在确定实施素质教育目标,特别是到2012年到2020年,这个目标是有限目标。即不能超越阶段,而是伴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同时要着眼于未来,因为我们培养的是面向未来的人才,这个至少要面向2050年。形象地说,应该描绘两个路线图,一个是学生成长路线图,对于一个人来说,到了哪个年龄阶段应该必须接受的,比如义务教育就是必须接受的教育。另外,还应该给人一个平等的选择。但是要明确分担的成本,包括终身教育、终身学习。还有一个就是人才成长路线图。我们要培养大批的劳动型人才、创新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这些人才怎么产生、怎么培养,是一个多渠道、多元的培养过程。具体来说,第一,贯通教育渠道,目标就是为每一个学生接受适合他的教育提供条件。第二,要把德育融入到各级各类教育,而且是教育的全过程,目标就是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三,改革课程和教学,为的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第四,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目标是要把时间还给孩子,把健康还给学生,把能力还给学生。第五,改革考试招生制度,使得强化在招生考试制度环节上素质教育的导向,使它成为正向的指挥棒。第六,调整社会用人制度,搭建多元化的人才成长通道。第七,密切学校、社会、家庭的合作,目标是形成前社会共同支持素质教育的机制和氛围。我想这两个路线图也符合教育方针的两个服务,为人民服务,成长是怎么成长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各级各类人才是怎么培养的。最终落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是为了孩子的一生幸福奠定基础,也为我们国家需要各级各类人才奠定基础。[01-1215:20]
[主持人]培养创新人才在新形势下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推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田慧生]培养大批的创新人才应该成为面向未来12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领性文件的重大目标。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时代的迫切需要,无论建设创新型国家还是提升国家的整体竞争力,都离不开大批的创新人才,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从另一方面讲,总结过去30年来的教育改革发展经验,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总体感觉明显不足,这是教育上的薄弱环节。从未来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看,必须高度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把培养创新人才纳入未来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究竟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我觉得要有一系列的工作要做。首先,树立正确的观念,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整个教育的总体任务,是各级各类教育共同承担的任务,不是在哪一个方面或者过去我们认为只有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就可以了,其实从幼儿教育一直到高等教育,在教育的各层各级上都存在着培养创新人才的任务,所以我们主张培养创新人才从娃娃抓起。同时我们也建议采取一些措施,比如从大的方面要不断构建和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制,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要为每一个孩子、每一个青少年创新方面才能的发挥、成长提供这样一个体制保障,让他有这样一个生长空间,这些方面会涉及到教育的方方面面,从管理体制、评价体制、教育体制等,都要实行。第二,落实在教育教学改革上,无论如何培养创新人才,但最终都要落实在每天的课程上,所以日常教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这里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让孩子有实际解决问题的机会,让他们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在这方面应该做系统的变革。从整个社会来看,要为创新人才的培养营造良好的环境,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是教育的事,也是社会各个方面应该关心的事。
[李希贵]前两天,我刚刚听了同一教学内容两个老师的课,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发学生的思考是完全不一样的,就是老师在教学方式上怎么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引发学生去碰撞,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有一点点有教学方式的改变,我们在这样一个课堂里就会看到创新的火花闪烁。这些东西是可以改变的,可以做到,能够实现的。
[主持人]我国将采取哪些措施来推进素质教育?涉及素质教育的重大项目建设有哪些?
[高洪]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面向全体学生,这是第一。第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是为各行各业的创新人才奠定基础,也不仅仅单指少部分拔尖人才。这是时代的要求,这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至于说到措施,有几个方面要解决。第一,教育贯通问题,就是要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他的教育创造条件。这里面要解决两个问题。1.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沟通问题,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沟通转化问题,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的沟通转化问题。同时在每个学习阶段,又要解决教育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方式问题。教育教学方式也是很重要的,能够激发他对学习产生兴趣,并且理性的选择未来受教育的发展。同时,我们的体制要保障这个贯通。我们要研究这方面的政策和体制问题,就是把学校教育沟通起来,让学生必须接受他必须接受的教育,同时可以选择今后要受的教育。2.要把德育贯穿到各级各类教育的全过程。这里有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课堂环节,就是教育教学环节里如何有机体现,有了认知以后通过实践来强化,就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或者把社会实践纳入到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同时,要有好的成长氛围,就要构建和谐的、向上的、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成长的校园文化,同时学校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长、生活当中的一些问题,包括思想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解决什么问题呢?解决德育和现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管理脱节的问题,增强针对性。同时还要解决德育评价问题,改变被忽视或者是不科学的问题。还要解决我们缺乏专业的德育工作队伍和老师教书育人,使德育队伍能够很好地承担起育人责任,也使所有老师承担起育人责任。第三,教育教学方法改革问题。解决的是什么呢?解决课程结构、国家制定课程标准和教材审定的刚性化制度和科学的程序问题。解决能不能组织国家各方面的一流专家,能够比较稳定、持续的参与、跟踪基础教育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问题。同时还要让政策能够对课堂的质量进行监测评价的机制,更重要的是通过什么样的政策能够激励老师和学校自主的参与到教育教学改革活动当中,让他有持久的动力。至于减轻课业负担问题,要标本兼治。通过政策解决课程问题、考试问题,比如课程的科学化问题,考试的导向问题。治标问题就是严格规范办学,更多的让孩子把负担减下来,让他有更多的思考时间、更多的锻炼身体时间、更多的开展文化活动、丰富他的精神世界的时间。关于考试措施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要强化的就是素质教育的导向。考试选拔应该为上一个学校能够选拔人才提供基础,要对基础教育有正确的导向,能够搞素质教育,对社会要公平公正、公开透明。还有一个措施就是调整社会用人制度,应该建立多元化的人才成长通道,使社会用人制度的导向比高考指挥棒更强,从而影响到教育,再影响社会,克服唯学历论、唯名校论的现象,强调重知识,更强调重能力。还有一项重要措施,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或者是三结合的教育网络问题,就要强化政府的问责制,政府抓教育应该抓什么?克服以升学率来评价学校、评价教育这种不科学的教育观。同时,社会资源能够为教育服务,能够为社会实践服务,学校和家长还要互动。比如成立家长委员会,在社区办家长学校,传播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式,还要加强社会文化环境的治理,防止不良思潮对孩子的侵害,同时还要注意舆论导向,不能老宣传状元、升学率,应该宣传“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引导社会、家庭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主持人]涉及素质教育的重大项目建设有哪些?
[高洪]第一,还要继续完善阳光体育工程,强化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这是要进一步完善实施的工程。第二,社会资源大课堂的工程。国家机构类、公共文化设施类、经济类、历史人文类、社区服务类和现有的校外教育机构,都应该成为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走出学校,走到社会的课堂。社会各个行业、各个方面,只要是公共资源,都应该有义务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服务。现在各个行业、各个方面也有这种需求,很多教育都要从娃娃抓起,最重要、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资源提供出来,让学生走出去,在资源里面进行教育、熏陶和感染,把社会资源充分调动起来,是应该做的一个重要工作。同时教育督导制度要发挥作用。我们说素质教育很重要,包括教育改革和发展重要就是要进一步扩大学校自主权,根据当地情况、根据当地特点进行素质教育,但是教育教学质量又要靠督导制度进行监督和导向,违背教育规律和素质教育相违背的方法就要通过督导工作进行检查和纠正。同时,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也应该成为重要工程。我们在社区,不管是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还是对边缘学生的帮教,还是做家庭教育的引导,我觉得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一些经验,我们的经济发展在有些大城市已经到了这个阶段,就是有一个专业化的社会工作者队伍深入到学校,特别是社区、家庭来做这项工作。
[李希贵]广大农村地区,好多学校没有办法开启课程,就是老师问题。有的政府说学校已经满了,编制已经过了,但是这些学科缺老师,如果我们蒙上自己眼睛说,编制够了,那在实施素质教育上,有些学校是没有办法解决的。
[文喆]目前主要问题是教师结构性缺编,不仅在农村,而且在城市都存在同样的问题。以北京为例,现在小学普遍开设外语课,但是缺少合格的外语老师。
[主持人]对于这样的问题,各位嘉宾有什么好的建议?
[高洪]实际上也牵扯到师范教育问题。师范教育怎么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课程改革的趋势。要培养各方面合格的、专业化教师。对于有些历史悠久的师专,怎么把它变成一流的学校,培养合格的师范人才。另一方面就是教师的培训,要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让他在一定时间内有一个高水平的培训,当然培训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用信息化的技术、手段来加强。还有就是编制问题,要灵活设置编制,对于农村,现在已经开始在做。过去城市编制要高于农村编制,实际上在农村人数越来越少的情况下,按照严格的师生比,就不能开齐开足课程。
[文喆]我觉得这个问题还应该有另外一个思路,比如有些木工要掌握很好的技术,在国外有些就是从工人中出来的。一些很好的工人技师做一些训练,到学校里指导学生。我在“文化大革命”当中做过金工、木工,很简单的去锉平,练两个月都锉不平,说起来很简单,但需要长期训练才能掌握。现在想说我们在师范怎么改革,师范院校也培养不了金工、木工师傅。有些技术人才可能要从普通大学里去找,比如说设计,师范院校也不能是这样的,所以在教师来源方面也可以考虑,针对新课程的需要,开辟更广阔的来源。
[主持人]围绕素质教育,在我国的考试评价制度上应该会进行哪些改革?如何在新的《规划纲要》中体现这方面的设想?
[李希贵]从评价角度来说,我们感觉有这样几个关键问题。第一,标准。我们搞了这么多年教育,我们有课程标准,但是没有质量标准。有时候埋怨学校、埋怨社会,仅仅以分数来看待学生、看待学校,可是如果不是这样,我们为孩子、为社会提供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学生、衡量学校,我们没有。所以我们要尽快建立促进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基础教育质量标准。再一个,中等职业教育,应该建立适应技能的培养和以就业为导向的质量标准。高等教育可能就是创新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经济这样一个质量标准。质量标准的研发不是一日之功,英国有一个国家质量标准局,专门研究标准,告诉学校、告诉家长社会、告诉学生,标准是什么,目标就会比较清楚。比如基础教育,学业的标准是什么,包括小学毕业生学完课程之后,每个学业应该达到什么程度,西方对三年级、六年级都有监测。初中生是什么标准,高中生是什么标准,我们现在没有标准,于是社会和家长大部分就靠升学那个标准来评价学校、评价孩子,按说是不公平的。所以标准的制定应该是规划纲要的重点。第二,多元化问题。我们要全方位的看待教育、看待学校和学生。西方管理学有一个概念叫360度评估,我们就是90度的评价孩子、评价学校,所以怎么样把学业水平的评价和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和学校全面落实课程方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评价综合起来,多元评价。第三,发展。我们必须促进学生、学校发展为目标、为导向,并不仅仅是甄别好坏、判断优劣,如果确定这样一个目标,就要重新设立评价思路,包括自我诊断、自我评估,这样的思路就要拿到学校来,包括对学校增值的评价都会进入教育领域。第四,反馈。就是我们的教育质量怎么向社会反馈,教育部从去年成立了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举措。慢慢的把我们的一些学校、一些地区,包括全国的教育水平,应该向社会、向政府有一个交代。通过我们的监测,客观了解我们的水平,知道我们现在在哪里,我们要到哪里去,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不管怎么样,公平、公正、科学、安全,考试改革、考试过程、考试结果程序化、科学化的公开,因为我们有一个问题,任何事情一公开就公正,所以纳入社会监督,开启阳光工程,无论怎样改革都是非常重要的。考试里边有两个东西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是中考,一个是高考。课程改革之后,我觉得中考改革的速度有所加快,改革质量也不断提升,但还有大量工作需要做。首先还是要关注考试内容。刚刚从过去教材课程走出来,进入新的课程,我们在命题时搞不好就回到老路上去,这样在课堂里老师教时也回到老路上去,所以考试内容怎么避免偏、难、繁、重的问题还是很重要的。中考的权利基本在各个地区,有的省份在省一级,如果基本上放任各个地区来研究、来探索,可以出一些经验,但很难出一些系统的、科学的、能够推广的好的做法,尽管中考权利在地区,但从国家层面,还是要有专家、有些机构进行精心设计、研究、推广。[01-1215:45]
[李希贵]还有就是入学方式,就是招生办法。课程改革之前,基本上是把分数简单的加起来录取学生,这也是公平公正,完全按成绩,保持公平公正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现在看起来,我们对社会需求的人才有一个基本判断,仅仅靠分数是没有办法适应未来分数的发展。所以录取的方式也应该随之改变,就是学业成绩加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来引导小学、初中全面落实课程方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当然各个地方做了大量探索,比如湖北宜昌、湖南长沙、山东潍坊,都做了大量探索,这些还是能够看到对初中、小学的导向作用,我们不希望通过这样一个手段全面改变现在教育的现状,但是它有一些改变,我们感觉就看到了希望。另一个考试就是高考。一个重要方向就是考试和录取的分离,考试是考试,招生录取是招生录取,最后达到分离。这里有几个要素,第一,考试还是要统一,但是考试成绩怎么运用,对于大学可以给一定的自主权。第二,还是要多元评价。多元评价报考高校录取学生,既要靠统一考试的成绩,还要看你在中学的排名和选修课程的情况,你的社会实践活动,你的研究性报告等等,这些我们还要看,怎么保证它的公正和真实,这个需要研究。第三,多样化录取,不同层次的高校在录取上不应该一刀切。我们的设想,能不能稳中争尖,加大力度,改革两头。对985、211这些高水平大学,希望他们走的更快一点,多元评价学生,自主录取学生,权利更大一点儿,包括扩大自主招生的比例。另外就是高职,高中毕业生可以直接申请上高职,因为随着大众化教育慢慢的到来,这样的探索已经完全成为可能,可以先从北京、上海这些城市探索,进行试点。中专这块的量非常大,目前可以维持现状,逐渐扩大他们的权利,改革考试内容,多元评价,往前推进,这样比较稳妥。当然对待一些特殊才能的学生,我们还要大开绿灯,采取特殊的录取方式,让这些特殊才能的学生能够无障碍的进入学校。
[主持人]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体现素质教育的特点?
[杨银付]我觉得在教育教学中,应该努力实现这样一些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第一,面向全体,我们国家这些年努力实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就是面向全体,让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都能进到学校里来,进到班级中来。以前有一部电影叫《一个都不能少》,反映了教育教学里有一个同样面向全体的问题,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都在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比如说你赞许的目光是不是只给了前三排,你的微笑、你的点头或者说你的关注等,是不是只给了那些成绩好的孩子、听话的孩子,我觉得这就是考验你是不是面向全体。第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这一直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我们需要在实践中把这个方针贯彻好、落实好,在这方面不能有任何放松。有的网友可能会说,你说面向全体,全面发展,那和因材施教有没有矛盾呢?要我看是没有矛盾的。实际上面向全体,正是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你只有面向差异了,面向个体了,你才能面向这个全体。第三,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的基础教育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上做的非常好,也得到了世界性的公认,但是在能力培养上还需要进一步努力。应该说知识是重要的,但是知识不能成为限制人们思维空间的东西,而应该成为人们进一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发展能力的基础,不是把人作为一个知识的容器,而应该把知识融入到人的认知结构中,能够活化起来。同时,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对我们来说尤为重要。这些年来,连续30年我们国家GDP以每年10%速度递增,相当程度上是靠劳动力的价位优势,但是纵观全球,不能靠廉价劳动力的优势成为世界一流国家,所以我们有中国制造,我们还要有中国创造。第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谁都想有创新,怎么实现创新,必须以主动性的发挥为前提,真正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弘扬主动精神。这样一种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就要求启发式教学。我们的总理对这个问题非常注重,每年教师节时都会去听课,看到教师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非常高兴,鼓励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又比如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就要求我们能够鼓励学生存疑、求疑,一个老师能不能允许学生对自己的答案提出挑战呢?这就是一种考验,也就是说主动性的发挥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当然,这与我们的尊师爱生并没有矛盾,我们的优秀传统还要坚持。第五,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教是为了不教,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让学生会学,不仅给学生知识,更要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的基础教育一定要培养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主持人]在创造多样性的教学模式,进一步为素质教育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方面有哪些计划?
[杨银付]在环境创造方面,如果说前面的问题是个微观问题,现在这个问题就是个宏观问题。环境分外环境和内环境,总体来说,是不是可以这样来看,优先发展、科学发展,改变文化生态,改革用人制度。第一,优先发展。我们的教育在促进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要实现素质教育,同时也是呼唤教育优先发展。实际上教育工作中的一个主要矛盾就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受教育,特别是高质量教育的需要,与现有的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还不能满足之间的矛盾,怎么解决这个矛盾?必须靠教育优先发展。所以在2007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实现教育的三个优先,我们必须把胡锦涛总书记的指示贯彻好、落实好。第二,科学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的教育需要进一步体现这种精神,比如与素质教育直接相关的方面,一是建立纵横交错、相互沟通的教育结构体系,符合终身要求的教育结构体系,这样就有了一种立交桥,把独木桥改为立交桥。我们要有弹性的学制,在学分制基础上的弹性学制。在教育发展战略选择上,我们要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教育的四个统筹,统筹教育的规模、结构等,统筹城乡和地区教育,统筹教育的改革、发展和稳定等等。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领域,我们要实现均衡发展。在非义务教育领域也要实现协调发展。2006年我们重新修订了义务教育法,应该说对义务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它不是一种淘汰性的教育,而是面向全民的普及性教育,不是选择性的教育,而是一种发展性的教育,不是一种竞争性的教育,而是一种保障性的教育。政府有责任来促进均衡。第三,改变文化生态。我们有着五千年的文化传统,其中有很多优秀的东西值得我们继承、发扬、弘扬,当然传统文化中也有重学术、轻技术,重学历、轻能力等,特别是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家长们望子成龙心切,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第一名,都能成为爱因斯坦。我们要改变这种观念。第四,改革用人制度。进一步改革社会用人制度,针对重学历、轻能力、重学术、轻技术的思想,我们的劳动用人制度、社会分配制度都应该有进一步的改革
[主持人]很多网友反映,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声音不绝于耳,但没有很大的改观。在新的《规划纲要》中,将会采取哪些办法,真正地将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要求落到实处?
[文喆]刚才几位已经谈了,我觉得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大家都看出来,教育问题不都是教育本身的问题,它是一个社会问题。教育问题有社会性,减负问题一样,现在要想减轻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有三个障碍。第一,制度性的障碍。第二,文化性的障碍。第三,学校层面的工作性障碍。从制度性障碍来讲,中国是一个考试大国,考试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是很大的,不但高考要考,公务员也要考,升职升迁全要考,很自然的就会影响到下面,大家觉得只有考试才是最有价值、最有说服力的。考的好以后,将来机会也会多。第二,文化方面。说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这个孩子功课不好,家长觉得是问题,但是这个孩子眼睛近视,家长不会觉得是问题。不管是学校、老师、家长,最关心的还是卷面的考试成绩。如果所有家长都关心身体,那就不会牺牲学生健康、牺牲学生兴趣争取好成绩的心态。现在家长认为什么?或者现在老师怎么想?他想的是身体、兴趣,这些都是可以付出的代价,至少是可以忍受的代价,这个代价是为什么?是为好成绩。有的学校不留作业,家长留作业,有的学校不办补习班,家长办补习班。第三,学校自身工作。因为所有学校都面临着同一个制度影响,都面临着同一个社会文化生态,但最后并不是所有的学校、所有的老师、所有的学生负担都重,有重的,有不重的,有的特别重。举个例子,比如留作业,一个非常简单的办法就是所有学生都做十道题,比如说在座的5个人,对李校长来说,其中第10道题是值得他做的,其他题都会。对田所长,可能只有2道题是需要做的,其他题不用做。对于我来说,我只会做第一道题,其他不会做。反过来说,能不能给李校长留两道第10道题那样的题,给我只留第一道题这样的题目留三道,作业可以分类,考试也可以分类。比如考试分三张试卷,如果这节课认真听讲,你就可以拿100分。如果你上节课认真听讲了,你可以做第二张试卷,也可以拿100分。如果你一直做的很好,你对知识真正完全掌握了,你可以做第三张,也可以拿100分,于是让学生选择不同的试卷,做不同的题,考不同的试。有人说将来要统一考试,将来要统一考试,为什么天天要统一考试?另外,有些课,很多学生已经都明白了。真正下课时,还可能有两三个学生是根本没听懂,为什么?因为上节课就听不懂,上上节课也听不懂,这节课也是白耽误时间。如果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老师教的好和巧,让根据自己的可能去学适合于自己的东西,一步一步前进,我觉得负担也会非常重。因为我说的这些办法是很多中国学校老师已经采取的办法。包括李校长,十一学校也实验过,上午课必须上,下午课可以自愿上。所以很重要的东西,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都是可以减轻学生负担的一些具体办法。当然,这三个东西是要一起做的,仅仅靠学校自己彻底减轻负担肯定是不够的,但是学校以为必须社会、文化观念都改变了才能减轻负担,这种想法也是不正确的,因为你可以在这种条件下有所作为。
[主持人]素质教育实施多年,很多教育教学部门作了各种探索,有哪些好的方式方法值得推介?
[高洪]我到山东调研,山东省有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很好的经验,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全省统一行动,一起来减轻学生负担,实施的可能性就在于高考是以省为单位,招生人数是以省为定数,现在出题有一半省是自己出题,你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对于一个区域内来说,实际上对全国来说,全国高考毛入学率达到23%,对于一个区域来说,入学数是一个定数。所以一个非常重要的经验就是在一个区域内。我觉得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高考的区域内,就是统一行动。山东的经验主要是什么呢?第一是政府主导,二是规范管理,三是课堂带动,四是评价引领,五是督导保障,全面建设合格学校、全面贯彻课程方案、全面培养培育合格的学生。目的是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把能力还给学生。这些措施采取以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从党委政府行政的角度,强化了政府的行为,对于真正违规的,对于违规校长和教育行政部门采取组织处理。还有就是以统一高中为突破口,集体减负。山东的同志认为,高中不采取措施的话,会影响到下面,所以采取了比较严厉的统一步骤。怎么办呢?就是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省里的地方课程要求,开足开齐国家课程,上好课程。当然,入学率也很重要,他们提出要正视入学率,但是要取之有道。通过深化改革来推动评价学校和评价老师的制度。还有加强教师队伍专业化。教师整天跟着学生补课的繁忙中,老师也解放了,有更多的时间思考育人问题,自己更多的开阔眼界,有更多的时间来补充自己知识的不足,提高专业化水平,老师们受益也很大。包括改善办学条件,加强专项督导,督导不仅仅是打招呼,违规校长怎么发现的呢?就是随机督导,在日常中发现的。这么做以后,大家普遍欢迎,包括学生和家长,认为你动真的,学生从繁重的负担中解放出来,反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学习效率。教师也欢迎。当然它是一个开始,需要探讨的还有很多,很多问题要不断的摸索和探索,但它开了一个很好的头,是一个很好的典型,值得认真总结和推广。还有一个典型就是社会实践,北京从去年开始整合社会各个资源的力量,面向学生免费开放、优惠开放,有些课程的环节就可以在社会资源去上。包括上海有8张地图,文化资源类地图、经济类地图、人文类地图,这些地图都是可以作为适合中小学的社会实践资源,让学校根据时间自由选择,也可以综合解决学校担心的安全问题和经费不足问题,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去学习
[李希贵]把学校资源打通了,这也是一些很好的做法。
[高洪]实际上也是优质资源共享的问题,都变成优质资源需要一个过程,这样就可以整合资源,不一定所有,但是可以为我所用。社会也找到了服务素质教育的载体,我支持教育怎么支持?我把我的资源向你开放,实际上是双向受益。
[主持人]很多教育教学部门做了非常好的典范。要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一支献身教育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至关重要。围绕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型人才,在培养教师方面,新的《规划纲要》应该会有哪些具体部署?
[田慧生]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我们有一种说法,叫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未来规划纲要中如何落实这样一个目标,更好的推进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首先,要大力加强教师的社会地位,不断改善教师各方面的待遇,对教师地位和待遇的提升,这是要切实加以保障的。通过这样一些措施,使教师这个职业在社会上更有吸引力,成为大家都能够羡慕、愿意从事的一种职业,特别是通过这样一些措施,能够鼓励和吸引大批的优秀人才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来。同时对于教师的待遇问题,比如住房、医疗、养老等问题,应该在制度上切实加以考虑、规划和解决。第二,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一方面要通过培养培训、继续教育,使得教师的水平、素质、能力能够不断得到提高,这是关键性的问题。同时,从学历要求来说,我们也建议,随着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教师的学历要求也应该逐步要求。比如到2020年,小学教师在学历方面是不是应该基本达到本科学历,初中教师应该全面达到本科学历,这样的目标在规划中是要加以考虑的。第三,从机制上进一步加强教师资源的配置。特别是如何扶持农村教育教师建设,把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比如编制资源、教师通过流动得到更多的学习进修、继续教育的机会,在这方面应该采取一些措施。同时,如何通过有效的措施来促进区域内,甚至于城乡之间教师、校长合理的制度化流动,这对教师的发展、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都有好处。最后,通过营造一种环境,形成一种制度,使得优秀的教师、校长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迅速成长,脱颖而出,成长为中国教育背景下的教育家。温家宝总理在前不久的一次重要讲话中提出,要倡导教育家办教育。我觉得我们的教师队伍建设发展到一定水平时,我们应该形成这样的鼓励机制,鼓励一批优秀的校长和教师能够脱颖而出,成长为教育家。
[李希贵]现在大部分学校,老师不愿意当班主任,有好多原因,其中有一个原因很重要,就是15块钱的班主任津贴20年没提高,所以我们是不是下决心解决一下。还有就是现在好多地区教育经费慢慢变得充裕了,但是有些钱仍然投不到该投的地方,比如教师培育、教育科研,现在有些地方是教育经费发到这个地方,但是教育科研、教师培训没有拨款的渠道,财政部门应该研究一下,教育发展到今天,软件建设显得更加重要了,但是现在大量资金还是放在危房改造、硬件建设,一方面有些地区这块基本上完善了,另一方面软件建设又没有拨款的渠道,从财政部的角度,应该列上教师培训、教育科研不仅列在学校,还要列在科研部门和高校,让这些机构拿着这个资金深入到学校、课堂里,和老师一块开展研究,因为单靠老师独斗,很难形成科学的、系统的教育教学方法。[01-1216:24]
[主持人]有网友问,英国07年年底提出的未来10年英国教育远景规划《儿童计划》,规定了学前教育的优先地位,英国3岁至4岁儿童的入学率已从1998年的51%增长到目前的90%,"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中国家长的座右铭,嘉宾是如何看待儿童教育问题?对学前教育在新的《规划纲要》里应该会有怎样的规划?
[杨银付]首先感谢这位网友对学前教育的关心。重视学前教育可以说是国际性的趋势。在我们国家,某种程度上说,学前教育已经成为教育体系中相对薄弱的环节。我们可以从毛入园率来看,这些年提高不是太多。2007年达到了44.6%,有了进步,但还有很多提高空间。解决这个问题,第一,解决认识问题,真正从思想上重视学前教育,认识到它的重要意义,也就是不要把它想象成学前的孩子是家庭的事情,义务教育是一个公共品,非义务教育,包括学前教育都是一个准公共物品、准公共服务,其中既有私益性,同时又有公益性,如果能够把握这样一个特征,能够把学前教育规划纳入到教委总规划和当地经济发展规划当中去,把农村幼儿园教育规划纳入到新农村建设当中去。第一,坚持政府办园为主,公办教师为主,财政投入为主的原则。第二,对于学前教育的发展,比如对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可能有一个布局调整,就是要以乡镇幼儿园建设为带动,促进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第三,国家财政要更多的投入支持中西部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第四,逐步建立对学前教育贫困家庭的资助制度。当然需要讨论的还有很多,也希望网友提出更好的建议。
[文喆]我提一个不同的想法,所谓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我觉得这个口号太泛滥了。实际上人的发展很怪,有的小孩早会,很小就很聪明,也有的小孩大器晚成,一开始好象呆呆的,一下子就突飞猛进了。也有的发展进入到平台期了,后来又突然发展起来了。什么情况都有,如果从小把孩子绑在战车上去竞争,我觉得这不是小孩很好的发展途径。我觉得创造好的教育条件让他接触社会、接触教育,但是发展还是他主动的变化过程,不能太早的、急功近利的要求小孩子超越别人,和别人竞争,这不但对他自己的发展不利,而且对整个国家的发展不利,我们要建设的是大家共同建设的和谐社会,而不是你死我活的竞争社会。这个问题还需要再进一步思考。
[杨银付]我觉得文院长说的很好,一定要注意学前教育不能拔苗助长。幼儿园也不能小学化,毕竟是以游戏活动为主。玫瑰花蕾有不同的花期,早开的花与晚开的花一样美丽。
[主持人]各位嘉宾对自己所关心的教育领域有什么样的建议?
[李希贵]一个行业选择的程度可能决定这个行业的成熟度,我们的教育,包括我们的高校能不能给我们的学生、我们的社会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这恐怕是我们的改革目标。当我们的大学录取,每个高校有了独立精神,社会有了诚信制度之后,我们会把这种招生录取的权利放给高校,一个一个高校的录取方法不一样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就多元化了。这时候对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引导,创新人才的培养,学生个性的发展,就会起到正向的、良性的引导,这是我们的期盼。
[田慧生]我最有感触的是目前目前教学体制的改革,从目前统一性、要求刚性的教学体制转向多样、富有弹性、富有选择性的教学体制转变,这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目标的落实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高洪]我希望通过实施素质教育,使我们的教育更好的回归到教育的本质上来,形象的说,通过教育,让我们的孩子们、让青少年学生心中充满阳光,心中充满希望。竞争有时候是无情的、残酷的,但是教育是有情的,一定要把这种温暖和希望带给每一个受教育者。
[杨银付]我常常在想,总书记说素质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的主体,素质教育的灵魂到底是什么?我想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是以人为本,具体的说就是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一定要树立学生发展的思想,从知识本位走向能力本位,从认知本位走向全面素质本位,从基础性学习转向创新性学习。
[文喆]教育就是为发展创造一个环境,通过一种示范引领,使他在这个环境里得到很好的成长。这个环境的创设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包括教育管理部门,包括家庭,包括社会,所以我总认为,教育改革实际上是社会性的一种改革,要整个社会的参与,而且需要社会积极建言献策。创造一个什么环境?我觉得现在最需要创造的是和谐、进取、宽松的环境,这样一个环境有助于学习主体积极主动的发展自己。
[主持人]非常感谢各位嘉宾,由于时间关系,访谈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