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发生后,处于震中的芦山县龙门乡晨阳希望学校,14名教师组织力量积极自救,并安置灾民,分发食物,更在震后第4天就实现了初三毕业班80多名学生的率先复课。他们的行为赢得了灾区百姓的交口称赞,更为全面复课创造了良好条件。
帐篷优先给老人孩子
“我们的灾后第一夜,是在学校操场上,裹着被子围在一张桌子旁度过的。”回忆起4月20日地震发生当天,学校五年级语文教师杨光祥说。
龙门乡是本次地震的震中,该乡老街的房屋几乎全部损毁,而学校的建筑都建于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无一垮塌,且拥有崭新的400米标准操场,于是学校成为受灾群众自发的聚集地。当天中午,已有数百名受灾群众聚集到学校。由于余震不断,大家都不敢回屋拿东西。从芦山县城赶回学校的校长乐平海见此情形,立即组织几名住校教师,将政府配发给学校当营养午餐的面包、火腿肠、牛奶等取出,分发给受灾群众。
由于宿舍已不能冒险居住,大家开始搭建学校保留的4顶帐篷。帐篷搭好了,大家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人迈得动脚。原来,灾民中有很多老人和孩子,很多孩子受到惊吓,一直哭个不停。“我们住帐篷,让老人和孩子在外面待着,实在无法安心。”初三教师贺刘蓉说。于是,大家自发地把帐篷让给了更需要帮助的受灾群众。
当天晚上,加上住校教师,集合在学校的教师已有8名。有人冒险回宿舍抱了几床被子,还有人抬来了一张桌子。于是,大家两人披一条被子,围坐在桌子旁,顶着深夜寒冷的山风,困了就趴桌子上睡一会儿,度过了震后的第一个夜晚。
团结互助 自救他救
震后第二天,又有几名老师赶到学校。乐平海说,其实很多老师都打电话给他,询问学校情况并要求回校,“只是学校损毁并不严重,学生也都分散在各自家中,我们十几个人就能把该办的事办好,所以我没让他们过来。”
得知在学校的同事没有帐篷,家住雅安市的教师马晓娟,立刻买了塑料布、油布,赶往学校和大家会合。贺刘蓉四处联系朋友,竟搞来了两台发电机,通上电的那一刻,大家一片欢呼。
最初两天,物资短缺。但大家齐心协力,互相帮助,度过了最艰难的日子。有人从家里的废墟中翻出早先的腌肉、干菜,有人从自家菜地里摘来豌豆、卷心菜,有人冒着余震的危险跑回宿舍拿出豆油……就这样,你凑一点儿,我凑一点儿,地震中的饭菜,竟也做得有模有样。
随着救援队伍的陆续开进和物资的抵达,大家又投身到发放物资的志愿服务中。年轻力壮的初三物理教师李超和小学数学教师蒋玮等人,抱着成箱的牛奶、面包,来到灾民安置点,挨家挨户询问,把物资优先送给有小孩的受灾群众。
积极复课
地震后,大家自发分成小组,前往不同村子,查看学生家中情况,对学生进行安抚。
“你看,我的鞋都已经开帮了!”4月25日,初三语文教师贺刘蓉坐在用箱子拼成的办公桌旁,翻开自己一双新鞋的鞋底。她前后3次参加走访,累计步行几十公里,把学校的牵挂传达到每一个学生家中。“虽然挺累,但是听到学生们远远地喊着‘老师来了’,看到学生们激动的泪水,我的心里充满了幸福。”贺刘蓉说。
随着地震损毁程度的逐步明晰,县教育局决定组织符合条件的学校尽快复课。4月22日,在部队的帮助下,一顶足以容纳初三毕业班全部80多名学生的大帐篷搭建完毕。得到消息的初三任课教师,也纷纷赶到学校。李超听说有的同事教学资料埋在家中,还特意购买了初三全部科目的复习资料,解了同事们的燃眉之急。4月23日,初三学生率先复课,震中龙门乡,又一次响起了读书声。
学校有9个年级1000多名学生,要实现全面复课,就必须将帐篷搭在操场上,而那里早已住满了受灾群众。当教师们去和群众沟通时,他们很爽快地答应搬到新的安置点。很多人说:“学校复课是大事,我们再苦,也不能耽误娃娃读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