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素质教育网
查看详情 网上报名
  当前位置:首页 → 站内文章 → 政务公开
站内文章搜索
信息搜索:
按文章:
标题 内容
 
今日导读
· 教育部关于公布世界职业院校技...
· 教育部会同中央网信办、公安部...
· 习近平出席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
· 习近平抵达澳门
· 北京科技大学突出“四个坚持”...
· 上海财经大学实施“五大工程”...
· 教育部公布2025年全国硕士...
· 思想引领 铸魂育人——高校党...
· 中国传媒大学以“四个聚焦”培...
· 怀进鹏为高校师生党员基本培训...
热门文章
小学语文四年级《猫》
《古诗词三首——渔歌
国务院关于表彰全国“
[论文] 浅谈地方课程、校本课
[论文] 班级管理中实施素质教
“注册企业风险管理师
《月光启蒙》教案
素质教育的特点
什么是素质教育
《去哪儿买东西》教学
 

 

文章标题:雷锋精神的文化意义

 [ 2013-3-5 浏览:2582 来源:解放日报 ]

 文字 〖 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雷锋精神的文化意义

   今年3月5日,是第50个“学雷锋日”。

    跨越时代的雷锋精神,早已演绎为中国人对于善与美的一种理解,闪烁着不因时间而黯然的光芒。

    今天,我们如何解读雷锋精神的当代意义、应该怎样学雷锋?《解放周末》邀请了复旦大学三位学者王德峰、顾东辉、陈果,各抒己见,回到雷锋精神的文化原点,阐述文化意义上的雷锋精神。

    雷锋精神正是启发当时的每一个中国人认识到,我们的家园不仅是家族,整个社会是我们每个个人的家园,这就是公德的建立

    

    解放周末:看到过一个有意思的等式,说上世纪60年代,“雷锋”等于“真善美”,70年代“雷锋”等于“爱憎分明”,80年代“雷锋”等于“螺丝钉”精神,90年代“雷锋”等于“爱岗敬业”。这可能略显偏颇的概括,多少投射了各个时代对雷锋精神最为推崇的部分。想请问各位的是,今天谈论文化意义上的雷锋精神,你们认为其最具光芒的是哪一点?

    王德峰(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这个等式其实更偏重政治上的分界线,比如上世纪70年代有“文革”,所以雷锋精神被解读为爱憎分明。而从文化的角度来谈雷锋精神,我觉得要考虑到当下我们的社会正处于转型过程中,需要重新树立中华民族的国民性格。雷锋精神的重要性就在于此。因为,雷锋已经成为一个“共名”,成为国人的常用语言。比如你做好事,人们就说你在学雷锋。显然,雷锋已经超越个体,被凝练为一种精神。

    今天我们理解雷锋精神的历史意义和当代意义,离不开一个基础,那就是当下中国社会本身的病症和面临的危机。我讲的不是政治危机、经济危机,而是社会生活的病症和危机。面对这个病症和危机,雷锋精神有没有当代意义?恐怕这才是我们今天要谈的话题。

    陈果(复旦大学社科部教师、哲学博士):长久以来,我一直在追问——雷锋精神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它和其他各种类型的精神有什么差别。

    王德峰:雷锋精神和其他精神,比如焦裕禄精神,是有特征性的区别的。从一般社会道德层面上讲,许多精神是可以叠加的,甚至是重合的。比如爱岗敬业的有杨怀远,也有时传祥,他们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地为人民服务。但他们所传递出来的精神都不等同于雷锋精神,雷锋精神的内涵更丰富,意义更多。

    顾东辉(复旦大学社会工作学系教授、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党委书记):对雷锋精神不同的解释是外在的表现形式,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雷锋精神,应该都是雷锋精神的一部分。雷锋精神的内涵比较宏大,尽管说法很多,但有些是共同的——爱岗敬业与利他情怀。不管从什么角度理解雷锋精神,我认为这两点都应该包含其中。

    解放周末:记得王德峰教授曾说过,“只要我们在平凡的社会角色中所从事的工作,正在真实地积累起我们民族的光明的未来,我们的心灵就是伟大的。 ”这句话正可以借用来阐释雷锋的平凡因何而伟大。

    王德峰:我认为,雷锋精神和其他种种道德榜样的区别有两条。

    第一,他是普通人。中华民族向来不缺道德模范,但一般都是父母官,中国历史上鲜有平民被树为社会上普遍了解的、且去遵奉的榜样的。

    第二,他做好事的对象不是他有限的社会共同体里的成员,而是超出了家族的范围,是陌生人。雷锋精神在今天仍然值得提倡,有一点就是因为,直到今天,中国人往往在家族或者准家族的熟人社会里是讲道德的,超出熟人范围,讲的则是竞争。建国后,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对新中国有一个理想的愿景——把个人从家族里拖出来,让他成为一个社会的人,或者说要让整个中华民族成为一个大家庭。雷锋精神正是启发当时的每一个中国人认识到,我们的家园不仅是家族,整个社会是我们每个个人的家园,这就是公德的建立。于是,雷锋精神成为了一个普遍的感召。

    雷锋精神来自于中华民族自我更新、文化精神返本开新的历史要求,他恰逢其时地体现了一种中华民族新人格类型的构造,可以说50多年前中国出现的这位普通士兵身上,体现了一种有可能形成中国未来新型人格的雏形。雷锋就是一个普通人,他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业绩,他的行就是帮助别人,他的言就是日记。我读雷锋日记,第一句话就打动了我,“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当时我也是一个年轻人,正在考虑生与死的哲学问题,而他的话体现的就是一种终极关怀。在那个年代,雷锋为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之源。而且,雷锋精神的真实性是无可置疑的,它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不同时代。

    陈果:我认真读过雷锋日记,不是小时候因为老师要求而读,而是我自己做了老师之后专门去读的。我在学校里学了很长时间的哲学,但我觉得雷锋是真正的生活中的哲学家,因为他的哲学化为精神融入了生活。他日记里几乎每一句话都让我很感动,甚至忍不住掉泪。我为什么会被感动?我也在追问自己的感动。

    第一,我感到“助人为乐”这四个字在雷锋身上得到了纯粹的体现。很多时候,我们把它当成口头禅,并不深究这四个字所包含的深意。帮助别人是件快乐的事情,不只是让别人快乐,也是让自己快乐,那是道德和个人幸福感的高度统一。授人玫瑰,手留余香,这就是助人的快乐所在。你帮助了别人,他展示出幸福笑容时,你的幸福感就真实存在了。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意识到自己可以是一个多么有光亮、温度和价值的人。

    另外一点,王老师提到的,也是我亲身感受到的,雷锋是一个普通人,他做好事,不只是对社会负责,也是对自己的良知负责。他的高贵之处不在于要获得什么,而是为自我心灵的愉悦和安心。由此我就理解了为什么雷锋做好事不留名,我觉得他是在精神层面上打通了“任督二脉”,打通了“我”和“他”的关系。没有理解透的人会说“舍私为公”,其实雷锋达到了公和私的统一。

    王德峰:我一直想听听80后、90后对雷锋精神的看法,今天听到了,陈老师的领会非常到位。在今天这样的条件下,我们学习雷锋精神就是重新发现自我的价值,用陈老师的话来说,就是最终心灵的愉悦和安心。这个就是雷锋精神对于今天80后、90后年轻一代的启示。

    解放周末:请问王教授,80后、90后年轻一代关于雷锋精神的领悟,和您这代人的理解存在差异吗?

    王德峰:有很大的差异。我们这一代人不会从自我实现的角度来理解雷锋精神,因为那个年代,个人基本的一些事情都由国家包掉了,无所谓自我价值的实现。那时我们对雷锋精神的解读,就是要把自己融入到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去,忘记个体。现在,陈老师他们是不可能忘记个体的,想忘也忘不了,所以自我意识就很强了。陈老师认为雷锋的道德实践是雷锋自我价值的最高实现,我觉得这是很好的,我非常认同。雷锋精神要在今天能被青年人所接受与承继,就应该这样去解读。

    它表明一个尚未完成的中华民族的历史任务,那就是国民性格的完善

    解放周末:但不可否认,隔着50年的光阴、隔着生活的日新月异,今天有些人觉得雷锋已经很遥远,也有些人会认为雷锋精神很老土。

    王德峰:这就涉及到雷锋精神的时代性问题。事实上,我们必须承认雷锋精神仍然具备当下社会交往的价值意义,要承认它的价值意义和纬度所在。尽管我们可以换一个词,不说雷锋精神,说志愿精神,什么都可以,但既然我们有了雷锋精神这一概念,继续沿用也是很正常的,它表明一个尚未完成的中华民族的历史任务,那就是国民性格的完善。

    今天的中国人不得不学会一件事情,就是在谋生的领域里展开市场的逻辑,但市场与资本的逻辑不等于社会生活本身。在市场经济领域里,货币是中介,你若说“我不要货币这个中介,而根据雷锋原则交往”,那就没法搞市场经济了。但今天的不少国人把经济系统等同于社会生活,好像社会生活已经被资本逻辑所侵吞,一谈事情,就是资本,就是交换,这是一种错觉,而且是一种病。

    解放周末:可惜,在不少人心目中这种错觉很“真实”。

    王德峰:不真实的,资本的逻辑一定是有范围的。举个简单的例子,2008年汶川大地震,有人提出“合理捐款”,此言一出,舆论哗然。在整个民族遭遇苦难时,若人们还只是看经济理性,看不到经济学语言的界限,那就一定是悲剧。其实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有货币语言的界限。如果你把货币语言用到宗教活动中,会引起公愤,少林寺就是;你把货币语言用到学术上去,就会引起学术腐败。

    陈果:现在货币语言已经渗透到爱情领域里了。你可以用市场经济的逻辑去做婚恋的选择,但婚姻最终幸福与否,冷暖自知。很多东西做到了形式上的圆满,不代表实质上也是圆满的。

    王德峰:这种界限大家都感受到了,都看到了。如果不承认这种界限,带来的是普遍的痛苦。

    学雷锋要回到原点,回到最基本、最朴素的人性

    解放周末:如各位所言,雷锋精神不因时间而黯然,但今天如何学雷锋依然是一个需要不断探讨的话题。比如,“雷锋没户口,三月来,四月走”,调侃了学雷锋的某种形式化。

    顾东辉:学雷锋的活动很多,不可否认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形式。所以,在活动之外我们更要强调的是雷锋的精神,是本质上的东西。雷锋的可贵之处是作为一个普通人,他把爱心覆盖到陌生人,这就是利他情怀,就是一种公德。而当下社会中经济和物质的导向很明显,物质导向是利己的,以物质为导向的人不要说对己无关的人了,就是对本身圈子里的人的关怀也往往是不够的,甚至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顺。

    我想,今天我们学雷锋需要回归到原点,就是回到“善”和“美好”。雷锋精神也好,焦裕禄精神也好,归根结底都是人性善的本质、爱的本质,这个要倡导。我们也常常在报道中看到,养老院每逢3月5日是很忙的,不同团体为学习雷锋,将同一位老人5次送进澡堂洗澡……当然,6日就没人来了。所以,我们排斥一时的形式主义,更向往善举的日常化、生活化,这才是真正的爱。要想真正实现“学雷锋”的常态化,不是靠形式,也不能寄望于制度的约束,而应当通过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和善的彼此呼应。

    陈果:就像顾老师说的,学雷锋要回到原点,回到最基本、最朴素的人性。人跟人在职场是相互竞争的,功利场之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彼此需要的,但这一点经常被我们忘记。

    解放周末:对于今天社会普遍存在的道德焦虑来说,这个原点更是意义不凡。

    顾东辉:今天人们总在抱怨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一些新闻事件也在不断地触破社会道德底线,例如小悦悦事件,例如今天很多人忽然不敢去扶起一个倒地的老人了。这些既是典型的个案,也多少折射出当下社会的宏观环境。所以,我们更应该多传递正能量,传递善与爱的光芒。雷锋恰恰是以自己的行为,阐释了一种心灵深处的善与美好。而这种平凡人的善与美好,是最具有感染力、亲近度的。

    解放周末: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雷锋精神已经成为中国人对于善与美好的一种理解和向往,并且这种向往是每一个普通人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抵达的?

    顾东辉:可以这么理解。回归到人性的层面上来,人人都可以成为雷锋。

    解放周末:由此,学雷锋更是一个关乎人性的深刻过程。

    陈果:而且,我发现学雷锋是可以很浪漫主义的。最近,我看到学生们在校园里派发粉红色的小纸片,纸片还自带一个小夹子,纸片上写着“爱心伞”。原来这是用来下雨天时夹在伞上的,传递信息给淋雨走路的人——我可以和你共伞,送你去你要去的地方。这是一个非常诗意的邀请,也是学雷锋日常化的一次浪漫证明。

    王德峰:今天我们倡导学雷锋,要特别突出两个基本特征:第一,雷锋本身是平民;第二,雷锋的善举是平凡的善举。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一路宣传的英雄大多是市场上的强者,或者改革历程中成绩突出的官员。电视荧屏上演绎的多是成功人士的传奇,《感动中国》也是近几年才搞的。还有许多电视节目,让年轻人满心期待一夜成名……由此形成的一种社会认识是,平凡人是构不上英雄的,不可能被人学习。今天提倡学雷锋,是时候对此来个反拨了。强调雷锋的平凡善举,倡导突破家族范围的公德,这在今天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

    顾东辉:回归到一个人性的、文化的原点,雷锋精神就有了强大的生命力,这个生命力是我们这个社会所需要的,它展示和弘扬了一种普通人都能做到的精神。

    雷锋精神是一个非货币的话语、非权力的话语,是社会建设中必要的话语

    解放周末:最近有报道说,50年来,雷锋生前所在的班——雷锋班不断收到来自祖国各地的信件,至今已超过47万封了。在各位眼中这47万多封信意味着什么?

    陈果:说明雷锋精神至今为止有它的适用性。 47万封信,是47万个人的雷锋情结。即使在当下,人们容易什么都不相信,也还相信雷锋。雷锋这个符号代表了超出这个名字的、真善美的东西。

    顾东辉:这些信也佐证了,这么多年来,人们内心深处始终有着对雷锋精神中人文情怀的崇敬和向往。当今社会建设和社会工作日益重要并将越来越重要。人文情怀正是这个时代亟需倡导的,从专业社会工作视角看,这是促进场境改变,是宏观场境的再造。

    解放周末:而且,这种崇敬和向往在今天还有了时代化的表达与传播——“雷锋博客”、和雷锋有关的论坛,在网络很是走红。

    王德峰:网络很有意思,网络甚至让现实生活中不学雷锋的人在网络上学雷锋。前阵子有个人躺在病床上等待手术,但他的血型极稀有,血库里没有这种血。这事被发到了微博上,微博一发,应者如云,一群同血型的人都赶来了,这些人不就是活雷锋吗?还有一个浙江的孩子病了,浙江的医院无法治,需要到上海来求医,也是通过微博发布消息的,微博传起来多快啊,最后公安局都收到微博了,警车开道,让送孩子来看病的车一路畅通无阻地开到上海的一家医院,孩子得救了。今天,有很多人,虽然他们不一定说自己在学雷锋,但他们的行为符合雷锋精神。

    解放周末:一种现象,它也许并不那么普遍,但又具有标志性意义。据报道,泰国政府曾专门印发了《雷锋》小册子,号召国民学习雷锋精神;在瑞典斯德哥尔摩街头经常会出现穿着印有雷锋头像T恤衫的青年快乐地助人……雷锋属于中国,但雷锋精神却跨越了国界,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让其感动世界?

    顾东辉:雷锋精神的内涵对人类社会是有普遍启示的,不仅对中国,也不仅对当代。

    陈果:在人性的层面上,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雷锋精神都将被推广,这是可以预见的。人性是相通的,人性是可以跨越时空的。雷锋是中国的雷锋,雷锋精神是全世界的。因为善是全人类的,人都需要被关怀。在这一点上,中国人和外国人没有差别。

    解放周末:着眼于未来,在我们的社会建设中雷锋精神又可以发挥怎样的积极作用?

    王德峰:结合社会建设这个目标来谈雷锋精神,是很恰当的。中国下一步的时代任务就是社会建设。社会生活是在经济、政治之外谈的,经济有经济的资本逻辑,政治有政治的活动法则,在这两个系统之外有一个生活实践,我们通常叫人文生活,或者社会生活。这个生活要重建,肯定不能用资本的原则,也不能用权力的原则。雷锋精神是一个非货币的话语、非权力的话语,是社会建设中必要的话语,我们现在找不到另外一个更形象、更典型的话语来替代它。而且,可以预言雷锋精神会在今天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因为它是民众的道德精神,在民众的道德精神基础上才能谈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复制地址 |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友情链接

教育部     科技部     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全国高教工委素质教育委员会     卫生部     公安部     中国科学院     中国政府网     中国教育新闻网     中国校长网     中国教育网     人民网     职业技能评审中心    

更多...
  网址:Http://www.chce.org.cn
电子信箱:chinacqec@126.com
国家素质教育网通用网址注册证号20080523132140013
版权所有:国家素质教育网、国家素质教育社会化公共服务平台 京ICP备12013323号
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以达到最佳显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