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的导师,我们的“山哥”
——记上海建桥学院辅导员刘伟山
刘伟山(中)与学生在一起。
一身朴素衣裳、一双起褶球鞋、一头灰白短发、一脸的憨厚,58岁的刘伟山如田野的泥土般平凡普通,如山间的溪水一眼见底。
但在学生们眼中,他却是一个非凡的导师。虽然有着40岁的年龄“鸿沟”,但学生们都愿意称呼他为“山哥”,因为“山哥的爱没有距离”。
在民办教育土壤上,在普通的辅导员岗位上,刘伟山针对民办高校学生特点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育人路,让一批批学生重拾自信、超越自我。
师爱无痕:“爱学生就是我的事业”
10年前,曾经在江苏省的民办高校担任过日语教师和学生处处长的刘伟山回到上海,来到刚建校才一年的上海建桥学院,当了一名辅导员。“学校少一个任课教师没关系,少一个辅导员可不行。教好心灵比教好学业更重要。”刘伟山说。
如何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其实就是爱。少说教、多行动、多融入,真心付出,找到不同的钥匙才能打开不同的锁。”刘伟山说。为了解每个学生的真实思想,刘伟山设计了一套学生信息表,全面了解学生的理想信念、求职意愿、性格习惯等。
因为怕学生来办公室找不到他,一日三餐刘伟山经常不去食堂就餐,吃的是存放在冰箱里的预先在家做好的便当,“学生的事无小事,他们的切身利益就是我工作的切入点。只要信得过我,任何时间任何事都能来找我。”
逢年过节,请贫困生吃家宴,让他们感受家的温暖,是刘伟山的“保留节目”。每次学生过生日,刘伟山的祝福也从不落下,遇到贫困学生过生日,他还会请上三五个同学去学校附近的小饭馆为他庆祝。不少学生毕业了都念念不忘,自己第一次得到的生日蛋糕是刘老师定做的。
2004级的学生许珂如今已是一家德资企业的行政助理。当年,许珂的父亲因车祸致残,母亲又下岗在家,逼得她进校才一学期就提出退学。是刘伟山劝住了她,“要改变命运,只有坚持下去。”此后3年,刘伟山每月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300元钱,打入许珂的饭卡里,从不间断并且不让别人知道。毕业那年,许珂申报国家奖学金,卡务中心老师提出质疑:“你每月都有300元打入饭卡,能算贫困生?”许珂忍不住脱口而出:“那钱都是刘老师打的呀!”
师爱感动着许珂一家,也感动着无数学生。靠贷款上学的学生小王,原先只知道刘老师为他谋了个勤工俭学岗位,却不知道是刘老师为了帮他,偷偷把钱垫付给老板,让老板当工资发给他。直到毕业回老家后,在与同学QQ聊天时才得知,他在校3年,刘老师默默资助了他3年,而他都没有对刘老师说过一声谢谢。
“刘老师平时特别节俭。”2010级日语(3)班的何建璐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很少给自己买东西,仅有的几件衣服都穿了好多年了。”一个月收入本就不算高,可刘伟山对学生却总是那么慷慨。
而在刘伟山的心目中,辅导员工作就是个“良心活”。所以,工作和生活、网下与网上,学生在哪儿,他的心就在哪儿。
为了走进学生的世界,刘伟山将新媒体作为与学生交流的新载体。在学生们眼里,年近花甲的刘伟山就是一个“潮人”,他们喜欢的MSN、QQ、飞信、微信,他都“玩得转”。
每天,学生们都能从手机上收到刘伟山发来的飞信,少则两三条,多则十几条。放假前,他会问:“我已经准备了两台电脑,要不要帮忙网上订火车票?”网上日语等级考试报名,他会告诉那些贫困学生:“我已经提前多存了钱,到时能先替你们网上垫付,不用着急。”一位2007级学生做过统计,在校4年里,刘伟山发给学生的短消息达1万多条。
每周五、周六的晚上7点到11点,刘伟山都会准时守在电脑前,那是他与学生网上聊天的时间,雷打不动。校里校外,甚至是闹别扭、谈恋爱,什么都能聊,同时在线的人数有时多达一两百人。对于学生的来信他更是每信必复,仅2008年、2009年两个寒假,他通过电子邮箱,与学生的邮件往来就有260多封。为了融入学生的世界,用学生的语言与他们交流,刘伟山甚至自掏腰包请学生们去看刘德华、周杰伦的演唱会。
刘伟山很认同建桥学院董事长周星增的话:“如果说公办大学是把一流学生培养成社会精英,那么民办大学就是把原来没机会上大学或游离于社会边缘的学生,培养成才。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好民办学生其价值不亚于培养博士生。”
在上海建桥学院,“有事找山哥”不仅在校园广为流传,“山哥”更成了学生遇到困难时,不假思索就会找的人。学生们说:“只要是‘山哥’说的,哪怕我们暂时不能理解,也会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