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文章标题: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良好政策环境 |
|
[ 2011-10-11 浏览:5002 来源: ] |
文字 〖 大 中 小 〗
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
|
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良好政策环境
素质教育绝不只是教育界的事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仅影响到学生、家长的个体利益,更重要的是它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迎接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这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条必由之路。谁拥有发达的教育和高素质的人才,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居于主导地位。实施素质教育是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一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和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素质教育既需要优良的教育设施设备、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全社会的关心和帮助、政府的投入和法律的保障,也需要先进思想理念的指导和引领。要把教育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素质教育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要通过新闻媒体的正确舆论导向,深入动员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和投身素质教育,学校、家庭和社会要互相沟通、积极配合素质教育。要牢固树立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本,承认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的教育观;要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人才多样化、人人能成才的人才观;要树立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以及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的质量观;要彻底改变仅以考试分数和升学率高低作为衡量学生和学校好坏的片面评价观。
只有政府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主体,才能综合各方面的社会力量,统筹各种资源,为推进素质教育创造必要的条件。如果没有政府做主体,只是教育部门或学校做主体,就不能调动教育以外的有关资源,就不能形成推进素质教育的合力和良好环境,素质教育就不能落实。
要尽可能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从根本上解决升学问题。政府要切实增加教育投入,努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让每个人不仅都能有学上,而且能有好学校上。政府要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扩大教育规模,提升教育质量,推进教育的公平。一是各级政府要真正从国运兴衰、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高度,重视素质教育的时代意义,把推进素质教育摆在优先谋划、发展的重要地位;二是各级政府要树立科学发展观,要把推进素质教育与经济发展、科技文化创新紧密结合起来,统筹、协调发展,把素质教育作为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战略支撑,同时使经济、科技、文化发展转移到依靠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文化含量;三是采取切实有力的政策和措施,转变全社会的观念,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和资源,支持教育领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文化舆论和社会支持环境;四是把推进素质教育情况纳入上一级政府对下一级政府政绩考评的内容,并配套相应的奖罚政策和制度,确保政府在决策和执行上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辽宁省历届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视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进教育创新,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抓住素质教育关键环节,实现了教育事业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总结我省这些年的经验主要有六条:
一是以思想道德教育为首位,加强素质教育。辽宁省从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目标出发,不断丰富中小学德育工作内容;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把德育贯穿在学校教育工作全过程;充分发挥素质教育基地作用,强化道德实践,拓宽德育工作途径。
二是以课程改革为核心,落实素质教育。目前,全省所有地区全部进入新课程实验,开展“双语”教学的实验学校已达100所,城市中小学科技教育开课率70%,经济发达地区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开课率100%。积极推进研究性学习,提高教师的综合教学水平和教育创新能力。
三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推进素质教育。我省突出外语教学、科技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艺术教育五大特色。省政府出台了《辽宁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辽宁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2005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实施意见》。
四是以评价制度改革为突破,导向素质教育。制定正确的中高考的指导思想和命题原则,试题注重考查学生的能力,改变将分数作为招生录取唯一标准的做法等。
五是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根本,保证素质教育。我省通过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列入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提高农村教师的学历水平,加强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等手段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六是做好扶困助学,保障素质教育。切实履行政府教育投入职责,建立了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全程扶困助学体系,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贫困而失去公平教育的机会。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