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文章标题:“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
|
[ 2009-7-17 浏览:6259 来源:国家素质教育网 ] |
文字 〖 大 中 小 〗
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
|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内蒙古鄂伦春旗实验小学 马国著
教学内容 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第十一册 目标预设 知识技能 在尝试画圆的过程中领悟画圆的方法,会正确使用圆规画圆,能结合自学、交流、探索等活动,准确理解“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 数学思考 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创造、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深刻把握圆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交流能力。 问题解决 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认识世界、解释生活,逐步形成“数学地思维”的习惯。 情感态度 使学生初步体会圆的神奇及其所包蕴的美学价值。 教学过程 一、 现象激趣,引入探究 1.交流:生活中,你在哪儿见到过圆?通过交流,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圆无所不在。 2.结合水的波纹、盛开的向日葵、月球上的环形山等事物,进一步带领学生领略圆的神奇,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分层探究,体悟特征 1.画圆剪圆──首次感知。 (1)学生尝试画圆。通过交流,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圆规画圆的方法,并将“画指定半径的圆”这一要求巧妙地孕伏其中。 (2)剪圆。既帮助学生感知圆的特征,又为下面的探究活动准备素材。 2.认识概念──初尝成功。 结合学生的原有经验和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通过自学、交流、操作等活动。自主建构起对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的理解。为探究活动做好认知层面的铺垫。 1.开放探究──体验特征。 先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初步明确探究方向。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手中的圆片和教师提供的相关支持性材料,共同研究圆的特征,并将研究过程中的发现记录下来。教师以合作者、组织者的身份介入学生的研究活动。对有困难的研究小组提供支持。并收集学生中有价值的发现,以备交流。 2.交流展示──共享发现。 将学生探索过程中生成的具有代表性的发现汇集成“我们的发现”,并引导全班学生相互交流。共同分享,深化理解,直至建构起对于圆的完整、系统的认识。 三、 实践拓展,文化渗透 1.基本练习。 (1)判断:图中的哪一条线段是圆的半径或直径?(图略) (2)口答:根据半径求出直径。根据直径求出半径。(题略) (说明:本项练习没有单独设置。而是结合上面的“交流展示”环节,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自然穿插。) 2.史料链接。 介绍我国数学史上关于圆的研究记载,比如“圆,一中同长也”(《墨子》)、 “圆出于方,方出于矩”(《周髀算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周髀算经》),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此外,教师结合相应史料的介绍,比如“圆出于方,方出于矩”,将一些联想题、开放题自然穿插其中,既渗透了数学历史、文化,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想像能力。 3.解释应用。 引导学生运用圆的特征解释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比如“水纹为什么是圆形的”,“盛开的向日葵为什么是圆形的”等,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圆的特征的认识。并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生活。 4.圆与人文。 借助多媒体,直观地为学生展示圆在人类历史、生活、文化、审美等各个层面的广泛应用,比如“圆与桥梁设计”、“圆与中国剪纸”、“圆与中国结”、“圆与中外建筑”、“圆与著名标志设计”等,引导学生感受圆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联,体会圆的美学与人文价值。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