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文章标题: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
|
[ 2009-2-7 浏览:3800 来源:国家素质教育网 ] |
文字 〖 大 中 小 〗
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
|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马厂中学 张立鹃
主题摘要: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进而进行创新,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前提和归宿,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本文着重探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汇:素质教育;应试教育
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和权威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强调学生“学会”,忽视学生“会学”;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创新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的真正意义在于对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有着决定的影响。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知识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新的发现、发明、研究和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出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
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仍有很多教师沿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学方法上采用“填鸭式”的满堂灌,认为教师讲得清楚、透彻,就是好课;学生听得懂、记得牢就是好课。事实上,一堂课的好坏应该从是否能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来衡量。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教师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革新对当代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我们传统的教育科学知识(教育一般理念和教学法)已无法适应当今教育的潮流,因此,当代教师要加强教育管理策略、教育教学活动设计、方法选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教科研方法等知识的学习,用教育教学活动的新趋势来改造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
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1、精心创设教学情境:
新颖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维持和集中。
2、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会学习”,而不是接受知识。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实现“民主化”,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改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变“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为“学生中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学生去主动探索,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给学生创设协作化的学习环境,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度,以指导者的身份对个别学生的问题进行单独交流、指导;对大多数学生的共性问题,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通过学生的集体讨论、交流以及教师的从旁指导来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学生不但从自己的独立思考中获得知识,还从其它学生的观点中获取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积极主动的主体地位,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在自主学习中,重要的不只是对目标课题的学习,而是学习者对知识的探索过程。同时,自主学习还可以使每一位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与学习方法自定步调,进行个别化学习,克服了传统课堂教学中“一刀切”的弊端。
信息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不断加快,“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已成为21世纪教育的定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学法的指导,教师不能简单地包办代替,要尽量给学生思考和活动的机会,积极引导学生多思善问,使学生主动、活泼地参与学习①,做到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使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为今后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教育学生继承知识是基础,创新是目的,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知识并能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3、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创造能力不是自发地产生的,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培养、发现与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否则学生许多可喜的创见就会被扼杀、被埋没,学生也终生只会模仿而已。教学中要积极活跃学生的思维情绪,鼓励学生敢于独立思考、敢于“别出心裁”、敢于“独树一帜”,这样就能培养出独具见地的新苗。独立思考要反复多想,所谓“多想出智慧”。多想将导致人们走向创造性的道路,攀登科学文化的高峰。因为只有多想,才能超越常规,不为前人的结论所局限;只有多想,才能深入事物的精髓,得出新的结论。因此,一个经常动脑、勤于思考的人,就能在知识的海洋中获得创造性的成果。
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要重视他们的创见,这样学生才有勇气说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和“别出心裁”的念头。有时候学生提出一种新的见解或方法,但是与教师原来想的不一样,教师不是认真研究、积极给予鼓励,而是横加批驳、冷嘲热讽,这必然严重挫伤学生的独创精神。只有彻底解放思想,破除种种清规戒律,学生的独创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培养。
三、活动课程多样化,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长期以来,学校十分重视学科课程,而活动课程则未能得到应有的发展,使得众多学生理论知识较丰富,而实际操作能力较差;擅长模仿,但缺乏创造性。②
在课程构建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实践出真知”确是一句真理。因此,要积极开设活动课,教学中要将课堂学习与社会生产、生活结合起来,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实践,从实践中培养观察能力,做到学以致用,教、学、做合一。它要求学生和教师,课前做好活动的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在课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大胆进行试验和革新,不断产生新见解、新方法、新工艺、小发明;课后,把学习和实践活动的成果运用到学科课程的学习和生活实际中去。
四、教给学生一些创新方法
要求教师学习一些相关的“创造”知识,懂得一些创造方法,结合实际向学生传授,如教师通过自制的课件,使学生对教师的创造能力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教师的创造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能够尝到一些创造、创新的甜头,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五、教育学生多读书,为创新奠定基础
要有所创造,就必须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和前提。因为,人们的头脑,不管如何聪明,它只是一个加工厂,加工得有原料,如果不通过认真读书去储备知识,想凭空思考而期望有所创造,即便搜断枯肠,也不会有任何创造。马克思的头脑之所以聪明过人,就是由于“马克思的头脑是用多得使人难以相信的历史及自然科学的事实和哲学理论武装起来的。” ③因此,勤思善想,必须凭借丰富的知识;创造性的见解,是努力读书的结果。
六、使学生正确处理好继承和批判的关系
要创造,就必须有所继承;要继承,就必须有所批判。整个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是用无数的创造发明写成的;但这无数创造与发明,都是批判继承的结果。如果过去的科学家们都是只敢踩着前人的脚印走路,不敢突破旧框框,那么,科学技术的发展早就停滞不前了。对青少年学生而言,创造性并不是要建立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而是能够独立地解决一两个问题,如提出一个新的看法,能独立地解决一个新问题,能用新颖的方法去解题等等,这就是创新的表现。
教育是立国之本,科技是强国之路,这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共识。在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中,创新教育一定能闯出一条教育的新路,培养出新一代人才。
注释:
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
应试教育:以考试得高分为手段,以把少数人从多数人中选拔出来送进大学为唯一目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
参考文献: ①《江苏教育》2002—6A 《让课堂生动起来》 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选讲》 ③《回忆马克思恩格斯》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