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教育探索的路上
——我的教育故事
山东省河口一中 苏林
内容摘要:素质教育的实施,新课改的推行,体现着新教育模式的尝试,这就意味许多固有观念、传统模式 、习惯思维的全面瓦解,而且将意味着许多曾经在我们心中高不可攀的教育名家、名案、名言的轰然倒塌.作为教师,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何迎接新的挑战,我认为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应当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努力实现角色的转换,变“主宰”为“主导”,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和教育;变单纯的“责任”为丰富的“情感”,带着快乐去工作,在工作中去体会幸福。
关键词:教育理念 生活教育 感化教育 创新 德智体效值
21世纪是以知识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体现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正迎合了历史发展的新潮流。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不仅要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将改变教师的专业生活.然而,要真正实现这一转变,决不是一次轻松的旅行,而将是一次艰苦的蜕变,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将在这一场蜕变中经历新生的痛楚和喜悦,因为它不仅意味着许多固有观念、传统模式 、习惯思维的全面瓦解,而且将意味着许多曾经在我们心中高不可攀的教育名家、名案、名言的轰然倒塌.作为教师,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何迎接新的挑战,我认为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应当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努力实现角色的转换,变“主宰”为“主导”,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和教育;变单纯的“责任”为丰富的“情感”,带着快乐去工作,在工作中去体会幸福。
一、 理解教育含义 把握教育理念
长期以来,教育一直作为一种改变自身命运,发财致富的途径,促使着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不断地埋头挣扎在命运的边缘,从而忘记了幸福与快乐的滋味,扭曲了教育的含义与目的,从而使教育走向了偏激。
教育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梁启超说过:“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的’人。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 柏拉图也曾说过:“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为了以后的生活所进行的训练,它能使人变善,从而有高尚的行动。”从这些教育家、思想家的言语中我们可以清晰的领悟到教育是使学生学会做一个适应“现代”生活的“好人”。
在这里有两个重要的词一个是适应“现代”生活。教育是代表着时代最前线的文化,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指向标,是学会生活的一种快乐方式。而现在有哪一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从内心深处感觉到快乐的,从他们的脸上只留下了文化的伤疤,学习失去了快乐,学习成了一种功利性的载体,成为家长老师梦想的延续,而获得的知识更像是在品味古董的炫美,欣赏洞窟壁画的芳香。教育的滞后,思想的封建,教师的“土化”使得学习的知识只是看上去好像很美,从而没有使知识得到及时的升级,却被提速的“经济列车”落到了千里之外。所以有人说:“以前的教育把孩子变成了学子,现在的教育把孩子变成了呆子。”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学校、老师却还顶着巨大的压力,呕心沥血,到最后却不知忙了什么?
教育到底怎么了?是流感?还是暗藏深处病症的爆发?
另一个词那就是做个“好人”。都知道教育是先育人,而后才是学知识。而问题是说的多真正贯彻的少之又少。现在的高考压力造成了一味追求知识的识记而淡化了人品的培养。所谓的“人才”,无非也是先有“人”之后再有“才”,哪怕你培养了很多高水平的才子,然后走入了社会的各个岗位,但不会做人,到头来只能是增加了社会的负担,给很多部门带来了麻烦,所谓国民素质更无从谈起。要知道真正能成为社会人才的还是少数,大部分都成为了平民,而从这儿讲,做人就要比做学问更重要了。
多少年来,国内外都在谴责我国的人权问题、素质问题等等,我觉得除了制度、执行上的问题外,我们的高考指挥棒是否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当“具有中国特色的”词语成为一种流行,是否也标志着教育也带上了虚伪的面具?
教育是一种由内而外的熏陶,是一种由上而下的执行,教育缺的不是知识而是“榜样”。
教育是个性的,是生存之道,而过程是快乐的,环境是纯洁的。可想而知,当教育失去了快乐,失去了方向,失去了纯洁不知道教育还能赋予我们什么?
故事一:我是04年工作的,在我的第一批学生当中大部分都考上了大学,还也有落水者。有一次去市场买菜,就碰上了我的一名学生正帮他父母卖菜,便聊了起来。他说:“现在卖菜也挺好,挣的不算少,晚上还能和朋友聚聚,谈谈生意等等。现在想起来,高中拼搏了三年,也学了不少知识,可现在一是很多知识已经落伍跟不上时代了,生活中还得重新学起。二是很多知识没有用武之地,如数学,现在我会算账就足够用了。现在最缺的就是交往,生活中没有标准答案更没有呆板的试题。”
故事二:某一年的某一天的某一个学校的某一个毕业学生,因离家出走,迷恋上网身上的钱已经用完,无奈之下开始抢劫,这件事情震动了社会,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可是看笑话的多,缺少的是背后的思考……
二、为人师表从小事做起
故事一::2009年10月的某一天晚上,我正在值班。当有一个班级说话声音很大时,我就走了进去正好看到一个说话最放肆的便训了起来,因为叫不上名字来,就数哪行哪个同学,结果一个女生哭了起来,而我要训的那个学生却在笑,不知为什么,过了一会我才发现因为刚才太生气了所以把行数错了,结果当着全班把那个女生训哭了,自然那个女生受了很大的委屈。看到此情况我毫不犹豫的在全班面前给那个女生进行了说明并道歉。此事要让学生明白做错事要勇于承担,不要怕丢面子,有错就要及时进行改正。
故事二:为了培养学生从高一就树立良好的礼貌习惯,自己就暗下决心做一个小实验:从每一天的早上开始就要有一个好心情,以微笑面对生活(这不仅仅是教育更是自我生活的态度),讲究笑的传达。凡是学生主动打招呼问好的,我也会很亲切的以“你好”“你们好”等礼貌用语进行回答,这样学生感觉到了尊重,也能激发他们对人对事的积极上进态度,百利而无一害。到现在我仍然坚持,并想一直坚持下去。
“为人师表”一词听起来好像很轻松,但要做起来却非常的难。我们一般都会要求别人怎么做,要让自己也做到却又非常的难。一件小事自己都做不到,那你的语言的说服力就更无从谈起了。有人会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话”那学生也是个群体也有他们自己的生活圈子,我们的环境是一样的。如果真有什么事难做,也不要让学生看到。
有人说“老师是最虚伪的,是最表里不一的人”不知天下的老师有什么看法?在这里有些事就不言而喻了,只想给大家讲个小故事。事情是发生在2003年的一个深秋的傍晚,在某重点大学的图书馆外排起了很长很长的队,站在队伍中有学生,有教授,也有领导,有老的,自然也有小的。后来才知道这是大学在排队分房子。最难堪的事情也就发生在这里:傍晚时分,队伍已经长长的排起来了,而为了能有一个靠前的位置,大学的教授们各出绝招,有的让学生替他们通宵排队;有的倚老卖老想加塞,有的以官级压人,而平起平坐的则互不相让,有甚至大打出手,全然不顾平日里的“君子之气”。结果成为大学的一段笑料。大学里的教授算是学问大素质高的了吧,但碰到这样的“事情”那又能怎样?
故事讲完了,不知你有何感想。中国国民的素质需要提高,中国的教育需要小火慢炖,教育不能急于求成。当教育也开始吃激素喝三聚氰胺的时候,不知教育是否会变成“兽兽”?
三、围绕教学搞创新 提高德智体效值
以学生为主体,即把社会生活、学生的经验纳入课程与教学,贴近学生的实际;以发展为主旨,就是把知识、能力、情感“三位一体”的教学任务细化到认知性、体验性和实践性的教学类型中,引导学生思考、体验和实践;运用丰富的教学策略创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从而大大提高德智体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面对新来的高一新生,面对美术欣赏课的开设,我没有按部就班的常规出牌——按课本来,而是对教材进行分析归纳并与生活相联系,使知识体系得到升级,并结合实际有目的性的开设了《中西传统文化艺术》,《中国工艺美术》,《中外建筑园林艺术》,《现代生活中的设计》,《手工制作》,《餐桌上的艺术》,《现代生活服饰艺术》,《现代家居艺术》等课程,使学生不仅得到精神上的熏陶,还能掌握实际可用的知识,同时还培养了动手实践的能力,各个方面得到了锻炼与提高而又不脱离生活。
在开设新赏课的同时,举办手工制作大赛;在校园文化艺术节的时候,为其创作了招贴海报;为班级、宿舍设计了标志;开设服饰艺术的时候,又举办了首届模特服饰设计大赛;同时建议学生走进文化馆、超市感受文化艺术与家居用品设计;另外还举办了多届的卡通漫画绘画展;下一步我还要举办首届校园风筝设计大赛。真正做到打破常规,开拓创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打造全新的课程形式。
在上欣赏课的同时,还指导了高一美术社团。从开始的15人现在已经发展到了45人,并还有扩大的趋势。这足以说明我们社团的成功。在社团的的指导上,我力求全面的放开,把舞台全部交给学生,尽可能的让学生学到知识以外的东西。学生的组织管理交给学生自己,社团画展的举行教给学生,社团开设需要的一部分硬件准备交给学生,学校的文艺等活动的舞台设计交给学生等等,发挥学生自己的创造力,付出自己的劳动,使其学会团结、珍惜、交流等等。而课程的开设我们讲究丰富多彩,如装饰画设计,速写临摹与写生、扎染设计等等。有意识的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以发展为主旨”。学习的真正目的不仅仅在于考学,而在于学习的过程的体验与自我的发展,以及生活能力的培养。
新的教育观念告诉我们,“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让学生凭借自己的力量滑行,在搏击中与风雨抗争,才能体会到胜利来之不易.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真心诚意的关爱学生,理解学生,鼓励学生.要毫无芥蒂的走进学生,倾听学生的喜怒哀乐,既要做学生的良师,又要做学生的益友,在传道授业的同是还要让学生有回旋的空间,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的百花园里展开翅膀,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真正领悟探究学习的真谛.
托尔斯泰说:“一个老师爱学生是好老师,一个老师爱事业是优秀的老师,一个老师既爱学生,又热爱自己的事业是一个十全十美的老师.”而真正感动中国的老师却又在生活中演义着不同的悲剧,我期待着中国2011完美喜剧的奏响!
听!屈原的脚步已经走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教育漫谈》 英国 约翰·洛克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
《社会转型与教育变革》安方明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年
《素质教育在美国》 黄全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年
《全国美术教育新课程优秀论文集》 中国美术教育杂志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