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素质教育网
查看详情 网上报名
  当前位置:首页 → 证书介绍 → 证书介绍
站内文章搜索
信息搜索:
按文章:
标题 内容
 
今日导读
· 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关于举办...
· 教育部办公厅 农业农村部办公...
· 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总...
· 教育部党的建设和全面从严治党...
· 教育部党组召开2024年巡视...
· 习近平会见德国总理朔尔茨
· 李强同第135届广交会境外采...
· 关于南昌应用技术师范学院变更...
· 关于举办第八届全国“百花园”...
· 关于举办第八届全国“百花园”...
热门文章
小学语文四年级《猫》
《古诗词三首——渔歌
国务院关于表彰全国“
[论文] 浅谈地方课程、校本课
[论文] 班级管理中实施素质教
“注册企业风险管理师
《月光启蒙》教案
什么是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特点
《去哪儿买东西》教学
 

 

文章标题:《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 2009-11-15 浏览:6466 来源:国家素质教育网 ]

 文字 〖 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河南省鲁山县第三高级中学     张相华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
(2)把握“故都的秋”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学习作者“以情显景、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提高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与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有感情的诵读散文的能力。
(2)品味文章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把握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特点及作者情感的分析。
2、掌握文章以情显景、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了解中国传统的“悲秋”情结,体会这一传统背后的文人个体经验及情绪因由。
四、教学方法
   1、美读法    2、品味赏析法     3、讨论练习法      4、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用具
     幻灯片课件   多媒体投影仪等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如果说春天让人朝气勃勃、浮想联翩的话,秋则让人平心静气、深思细品。面对秋天,刘禹锡高歌“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马致远悲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李清照凄凄惨惨“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毛泽东独立寒秋,英姿勃发,放眼“万类霜天”,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秋思”作为一种文化积淀已熔铸到华夏儿女的血液之中。那么散文大家郁达夫笔下的秋又是怎样一种况味呢?让我们伴着钢琴曲《秋日私语》,一同走进《故都的秋》。
名句名曲的引出,激发学生的情思,营造有利于教学的良好氛围;问题的抛出,犹如一颗石子扔进平静的湖面,学生欲解除疑惑的涟漪也随之荡漾开来。
(二)、作者、背景简介
    1、郁达夫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浙江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激发了爱国热情,也养成了个人抑郁、愤世、敏感而近乎病态的心理性格。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工作,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 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投身救亡运动,后流亡到苏门答腊,仍坚持抗日。1945年9 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其代表作品有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等,散文《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等。
    2、背景介绍
此文写于1934年。当时日本侵占中国东北,虎视中原;国民党对外投降,对内镇压。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隐退到恬适的山水之间,他企图在世外桃源里来慰藉自己的痛苦的灵魂,来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1934年7月,作者“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赶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 “秋味”,8月应朋友之邀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可以说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秋意”已不只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整个社会的感悟。这种感受在当时其它人的作品中也有痕迹。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也流露出哀愁之情。
   3、解题
“故都”表明作者写作的地点,就是指“北平”,但是作者不说“北平”而说“故都”,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意,也暗含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点出了作者全文描写的内容核心。
此环节采用教师提问检测法和点拨法,主要是检测学生对资料的搜集情况。将知识制成幻灯片,节约书写时间,又加深同学的印象。
(三)、反复诵读,理清思路
   1、学生自读,正准音。
   2、老师范读部分段落,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
提示:本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诵读时宜慢不宜快,要准确表达出作者的心境与情怀。
(四)、品析秋色
1.提问:本文的主体是写“秋”,在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呈现出什么总体特点?
    明确:“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来得,来得悲凉。”(本文的文眼)
     2.提问: 文章具体描写了故都之秋的哪些景象?
   明确:庭院晨秋、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佳日秋果。  
3、这些秋景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
明确:
(1)、庭院晨秋:一椽破院,破壁腰           景物中透着破败(扣故都)
碧绿的天色,              景物中透着落寞(冷色调)
牵牛花的蓝朵,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象征生命的衰竭与凄凉)
驯鸽的飞声                景物中透着寂静、冷清(以声衬静)
泡一碗浓茶,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牵牛花   
      作者的清闲、落寞(神态、动作)
古老的京城不是没有富丽堂皇的宫廷,也不是没有红砖壁瓦的深宅大院,但作者偏偏选取了破败的小院,故都的秋也没有选取那些酡红的落日、如火的枫叶,明澈的秋水,而是写了牵牛花的蓝朵和疏落的秋草,看来作者在选景方面是十分讲究的,所选景物无一不透露出“清、静、悲凉”的特点。另外,在描写景物时,用烘托法和反衬法,更加突出了景物特点。
总之,整幅庭院秋景图,我们不仅看到破败、萧索的景物,也看到作者的清闲、恬适形象,感受到文中流露出作者沉醉、幽静、恬适、落寞的审美心理。
互动练习
请同学们给课文第三段中的“芦花”“柳影”“虫唱”“夜月”“钟声”加一个符合作者感情的修饰语。
此环节主要是检测学生对作者感情的掌握情况,也是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可运用合作探究法。
(2)、秋槐落蕊
这里写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扫帚的丝纹,极微极细极柔软的触觉,——描摹得十分细腻,我们又如看到扫帚的丝纹,仿佛听到那细微的声音,灰土与落叶发出的沙沙的轻微的声音,这不正折射出故都秋景的寂寞与衰败吗?这里寂静无人,斯人独徘徊,无人可与交流,便只有与自然相交融。揣摩作者的心境,大约是欣喜的,又是寂寞的、感伤的。
(3)、秋蝉残鸣
秋蝉的鸣叫,往往又给人带来悲凉和感怀身世的况味来。秋蝉的啼唱,恰恰印证了“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寒蝉凄切”——柳永
<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正是借蝉来感怀身世的诗作)
作者正是因秋天到来,一切生命都走向衰败而感慨人生易逝,而萌生出一种凉意。
(4)、秋雨话凉
作者特意加入了都市闲人的对话,用这样的京腔京调的社会人物来丰富自然的风物,用这“落寞和感伤”的京味来烘托“清、静、悲凉”的北国秋味。真可谓“云散雨霁谁点缀,桥头斜影叹秋凉。”      
(5)、佳日秋果
着笔不多,淡绿微黄的冷色调与全文的色调一致,情调也一致。
这五幅秋景的赏析教师可以详细赏析前两副,另外几幅的鉴赏可以用点拨引导法组织学生合作完成。
(五)课文探究
 1、作者写北国之秋,为什么要写到南国之秋?这是运用了什么手法?
开篇提到“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结尾提到“南国之秋,当然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并作了适当的展开,以此与北国之秋作对比。对比的目的非常明确,即抑彼扬此,北国之秋胜于南国,是作者的主观感受,表达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
2、本文写景之中,插入对写秋诗文的议论,作用何在?
作者似乎要创造一种文化氛围,于自然气息之外再添一重文化气息,与“故都”题旨暗合。从行文章法上看,这里宕开文笔,纵横议论,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阔的思路。
  3、理解句子“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六)、课堂小结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的确如此,作者正是选取了日常生活中的平常事物,却把秋天渲染得格外冷清、寂静、美丽。我们从熟悉的事物里读到了眼泪,从眼泪里读到了美丽,体会到一种刻骨铭心的悲凉。而这所有的一切,都在于作者高超的以情显景、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六)、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找出学习过的或是熟知的关于秋的诗句。
     2、请以“家乡的春(夏、秋、冬、雨、雪…)”为题,写一篇抒情散文。
板书设计
 (一)总起     ①对北国之秋的感受:    清、静、悲凉 
    (1-2)                   ( 向往、饱尝秋味)      
 ②江南之秋:看不饱、尝不透、玩不足
 


 

                ①秋晨的庭院         
                ②槐树的落蕊       
          记叙    ③秋蝉的残声      清、静、悲凉
 (二) 分写        ④秋雨话秋凉      
     (3-12)        ⑤秋树的奇景
 
         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能引起
议论      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
 
   ( 三)总括       ①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
     (13-14)    ②直抒对故都之秋的眷念之情
主旨:抒发了赞美、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
 
 

复制地址 |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友情链接

教育部     科技部     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全国高教工委素质教育委员会     卫生部     公安部     中国科学院     中国政府网     中国教育新闻网     中国校长网     中国教育网     人民网     职业技能评审中心    

更多...
  网址:Http://www.chce.org.cn
电子信箱:chinacqec@126.com
国家素质教育网通用网址注册证号20080523132140013
版权所有:国家素质教育网、国家素质教育社会化公共服务平台 京ICP备12013323号
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以达到最佳显示效果